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十六大以来煤炭行业改革发展成就辉煌

煤炭资讯网 2012-11-4 11:25:16    头条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柱产业。党的十六大以来,煤炭行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国家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坚持科教兴煤战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需求的同时,科学发展理念逐步树立,行业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煤炭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煤炭产量大幅增加。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2002年以来,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2万亿元,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能,支撑了全国煤炭产量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的需要。全国煤炭产量由2002年的13.8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35.2亿吨,增长了155%,年均增加近2.1亿吨。2011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率分别为77%和68.8%。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近50%。2011年,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贵州、山东、安徽、新疆8个省(自治区)煤炭产量过亿吨,总产量约为28.7亿吨,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81%左右。全国煤炭铁路运量由2002年的8.96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22.69亿吨。目前煤炭运量占我国铁路货运总量的57%左右,并呈逐步上升趋势。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煤为基础的多元产业格局逐渐形成。一是资源整合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成效显著。经过多年治理整顿,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显著,在“十一五”关闭9535个煤矿,淘汰落后产能5亿吨的基础上,2011年全国又关闭了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407个,淘汰落后产能近2463万吨,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在全国总产量中的比率下降到20%。二是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目前全国已建成年产120万吨以上大型煤矿661个,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8%,其中年产千万吨以上特大型现代化煤矿40个,产量5.6亿吨;建成安全高效矿井(露天)420个,产量12.7亿吨。三是大集团建设快速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和企业战略性重组,一批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跨国经营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迅速组建。2011年,全国煤炭产销量超亿吨的企业有7家,产量超过5000万吨的企业有18家,有3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四是企业多元化布局加快推进。初步建立了煤炭上下游产业联合发展机制,通过产业延伸、互相参股、企业兼并重组、战略联合等形式,以煤炭生产为主、多元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大型煤炭企业多元发展已成规模,2011年近40%的煤炭百强企业的非煤产值超过50%。五是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取得进展。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2011年产量达到28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建设大型基地为依托,以煤炭资源开发为龙头的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我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三)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这十年,在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的引导下,煤炭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行业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个,大中型煤炭企业多数建立了省、市级技术中心,2011年全行业有1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研制攻关取得突破。晋城矿区煤层气立体抽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示范和神华集团特大型矿井群资源与环境协调开发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年产600万吨和1米以下含坚硬夹矸薄煤层安全高效综采成套设备研制成功,千万吨工作面成套技术装备研制工作稳步推进;综采放顶煤理论与厚煤层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取得新成果;华北型煤田隐伏含水陷落柱预探评价与快速治理理论及关键技术、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煤矿监测监控、应急救援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煤矿瓦斯治理与水害防治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取得突破;煤制油、煤制烯烃等重大工程示范取得成功。2010年,全国大中型煤炭企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9.2%。

  (四)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煤炭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一是大型煤炭企业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破解煤炭供需矛盾,主动与用户签订中长期协议,对用户实行个性化管理,按需求组织生产,煤炭供应效率明显提高。区域性煤炭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全国已相继建成各类煤炭交易中心30余家。二是煤炭投融资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企业成为真正的投资主体,煤炭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大幅提升。政府对煤炭经营干预减少,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环境逐步改善。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经营方向、投资取向、产能规模、产品市场价格和选择内部管控模式、人事与薪酬制度等的能力越来越强。三是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煤炭需求持续大幅增加拉动、我国煤炭进口量持续增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煤炭市场价格逐渐与国际煤炭价格接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需关系、矿区环境和煤矿安全成本的价格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取消了由政府主导的年度煤炭订货机制,区域性煤炭交易中心开始建立,山西太原、河北秦皇岛、大连东北亚等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和体系开始建立。四是煤炭与电力一体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电力行业煤炭产量大幅增加。截至2011年底,五大电力集团共获得煤炭资源可采储量593.3亿吨,现有生产煤矿、在建煤矿和改扩建煤矿共计80多个,总产能3亿吨左右,煤炭产量为2.26亿吨。

  (五)行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3年煤炭行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当年实现盈利138亿元。近几年煤炭企业利润逐年增加, 2010年全行业利润为3255亿元,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4342亿元。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还十分突出,企业盈利能力差异很大。

  (六)推进绿色开采、建设生态矿山,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以最小的生态扰动获取最大的资源回收的绿色开采技术在多个矿区试生产并取得成功,仅2011年就采出“三下”煤1000多万吨,充填煤矸石1300多万吨。煤炭入选能力大幅度提高,到2011年全国原煤入洗率达到52%。推进煤矸石、矿井水、煤矿瓦斯利用,加大煤层气抽采与利用力度,推行煤矿工作面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加强采煤沉陷区治理,推进工业用水闭路循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全国已有11家煤炭企业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范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同煤塔山循环经济园区为代表的煤炭循环经济示范区取得成效,初步探索出了以煤为主、多元发展、节能减排的发展道路。煤矸石、煤泥和洗中煤综合利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600万千瓦,利用低热值资源1.3亿吨。2011年全国煤层气抽采量为115亿立方米,利用量为53亿立方米;矿井水利用率达到59%,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40%。

  (七)对外开放水平提高。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煤炭行业对外开放领域扩宽、开放水平提高。我国煤炭进出口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009年我国煤炭出口量为2240万吨,进口量为1.2583亿吨,净进口1.0343亿吨,首次成为净进口国。2011年我国进口煤炭1.8亿吨(不包括4000万吨褐煤)。在煤炭企业“走出去”方面,兖州煤业成功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资源公司;开滦集团在加拿大开展煤炭资源并购投资业务;神华集团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年产150万吨露天煤矿开工建设;江西煤炭集团在印度尼西亚的煤矿年产量超过120万吨;中煤装备、郑州煤机、三一重装等煤机企业的装备已出口至主要产煤国家。这些成功案例为我国煤炭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八)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国家煤矿安全监察体制不断完善,机制不断健全,煤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逐步落实,安全投入长效机制逐步建立,重大灾害治理技术攻关取得进展,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十一五”以来国家每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0亿元,推进煤矿安全改造和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建设;2011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3.58亿元,专项用于7个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和14个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2004年国家出台政策允许煤矿税前提取煤矿安全生产费用。截至2011年底,全国煤矿共提取安全生产费用247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煤矿技术改造和安全设备更新。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由2002年的6995人大幅下降到2011年的1973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2年的4.64下降到2011年的0.564。

  (九)和谐矿区建设取得成效。一是职工收入大幅提高。2011年,大型煤炭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4万元,这个数字在2001年是8533元,2005年为2万元。二是矿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在国家有关推进棚户区改造政策的支持下,煤炭企业加大矿区棚户区改造力度。如安徽淮南矿业集团累计投入82亿元,开工753万平方米;江苏徐州矿务集团累计投入20.3亿元,建成215万平方米;山西大同煤矿集团建成棚户区改造住宅楼1373栋,安置居民6万户;山西焦煤集团累计投入资金37亿元,开工建设住房面积480多万平方米。三是煤炭特色文化建设取得新的成绩。煤炭文化建设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文化价值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寻找感动中国的矿工”活动集中体现了新一代煤矿工人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树立了新时期煤炭行业良好形象。中国煤矿艺术节弘扬了煤炭行业文化,展现煤矿工人风采,宣传煤矿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极大地丰富了煤矿职工的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煤炭行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来源:中国煤炭报      编 辑:一帆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