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何志明:知青生活拾遗(威煤记忆征文)

煤炭资讯网 2016/12/16 10:30:36    散文荟萃
    前几天碰见一知青下乡时的朋友,一聊,才记起1969年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距今已是近50年了。“四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磋叹时光真是太快了。

     那年我就16岁多一点,对农村情况也知之不多,更谈不上体会。“文革”中辍学在家的我,一天到晚都在看小说,或胡乱写点什么、画点什么,对上山下乡既没有表现狂热,也没有回避。父亲单位威远煤矿知青办的一位LZ老师,三天两头跑到家里来动员我,我也就应付不过,自行挂钩报名首批走了。
 
    也记得是3月10几日,我终于扛着行李,下乡到了距离威远煤矿三十里地的资中县双河公社一大队五小队(现在的双河乡河堰口村)。第一天,倒也新鲜,我跑到生产队后面的山岭上去看风光,去看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点没有会过苦日子的感觉。有的只是新奇、新鲜、兴奋。一个农村小孩过来好奇地看着我,问:“你是哪家来的客?铺盖都拿来了,你是住下不走了?”小孩的疑问提醒了我,我不是这乡村的过客。我是来这农村落户的,要扎根山村的,也许一辈子就在这里。想起远离父母,远离家乡,远离昔日的同学、朋友,才知道难过起来。
 
    当晚,我躺在床上,这床是安在农家的堂屋里,和一老人的寿材(空棺材,待家中最高寿者过世时用的)仅几步之遥。一盏油灯,火光摇曳,很有些伤感。农家的孩子不知愁苦,跑来叫我:“知青哥哥,快起来,我们去看戏!”执拗不过,只好起床。小孩带着我,沿着阡陌的田野上摸索,一盏马灯、一把手电,在那漆黑的旷野中,灯光是非常微弱、非常渺小的。由于不习惯走山路、走田坎路、走夜路,我几次差点掉到水田里。
 
    过了一道小河,就远远地望见有一块稍为明亮的地方聚满了黑压压的人群,也传来了二胡、笛子等乐器的声音。原来这是邻社的农村宣传队,正在这里演出。坝子上人很多,我远远地站在后面。台上演出的是《红色娘子军》,亏他们想得出来,用几根砍来的柳树枝插在土台边,就表示着椰林,也算作是布景。道具也十分简陋,都是就地就材,一个乐队也就两把二胡,二支笛子,几面铜锣而已。那曲子也奏得有音无调,演员也唱得五音不全。台上的坏人,也只管往丑里化装,个个脸上似乎都有着墨色。台上的“红军”也好不到哪里,农村那时穷,服装也不整齐。倒是腰间都扎着皮带,臂上有一红袖套,背着斗笠。我想,当年的红军也就和这差不多,倒也真实。
 
    最记得是,当剧中的吴清华逃出南霸天的家后,后面土匪追来时,一个女演员拿着一个土话筒,在幕后喊出了类似电影的话外音:清华啊,你跑呀,跑呀,快快地跑!差点没把我肚子笑破。当最后红军消灭了南霸天的土匪取得胜利时,一个“土匪”的长衫被红军战士捆绑时无意中掀起,一个在雪亮的汽灯灯光下闪闪发光的毛主席大像章格外耀眼,使我不住笑出声来。
 
    此后近50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哪一级演出我都见过,可都没留下什么回忆。只有这场演出,始终忘不了,只要一提及仿佛就在昨天。
 
    在农村生活的日子里,善良纯朴的农民给了我不少的关心。我因年龄小,在5个知青中,我和一个叫小姗的女知青每次都被派往做稍轻的体力活,而且经常是和妇女分在一起,不与那些男壮劳力为伍,处处都得到父老乡亲的照顾。上工前,都把好使的工具挑选给我使,挖地时,大家一路挖着前进,两边农民都朝着我中间挖,尽量多为我分摊。有时在地里,就分了红苕什么的劳动果实,各家各户直接往家里担,常常有农民无偿地将我那一份挑起就走,送我回去。
 
    举一件事说明农民的善良。有一次,我们生产队去几里地之遥的宋家铺送公粮入国家粮库。我力气小,担得不多,可远远掉在后面,农民朋友不时在前边歇脚等我赶上。快到粮库约两里地时,我的箩筐绳子断了,谷子撒了一地。一个农民青年回头见了,赶紧跑过来帮我,我心里着急,一个劲地直是将地上的稻谷放筐里捧。那农民大哥却说:“不要慌、不要慌,不要把石头渣子捧进去了,让工人(农民习惯把城里人、吃国家粮的都称为“工人”)吃了不好。”这朴实无华的话语,要境界有境界,要深度有深度,可以让我们多少不善待农民的城里人“无地自容”。
 
    下乡不到两年,重庆市的一些工厂就来招工了,我也被首批招进一家大型企业。离开农村,我也没出多少力,可我生产队的农民朋友都费了不少心。当时,我被生产队推荐到了公社,但由于一贯未与公社的要员往来,他们不熟悉我的名字,没同意我调走。但生产队长、贫协主席、农民代表和那些知青兄弟姐妹都坚持一再推举了我。公社领导无奈,只好将我和一女知青的名字搞成替补,称如果有谁身体、政审之类不合格,就我俩接着上。可后来我俩都顺利地调到了重庆工作。
 
    刚到重庆的那几年,我每年都到乡下去看望那些乡亲。成家后就每隔几年去了。虽然没有年年去,但我经常都会想起他们的,甚至有时是在梦中。

    作者简介:何志明,男,1952年生,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中医师、经济师。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九龙坡区作家协会会员。原住威远煤矿四段九组。退休后曾经任重庆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业经济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现为箱根温泉集团特别顾问。


作者:何志明      编 辑:肖平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