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晋城煤炭的前景还是光明的 不信?有理有据说服你!

煤炭资讯网 2016/6/12 16:07:27    头条

:当下,煤炭行业不景气,晋城多数人表示不看好煤炭未来,认为煤炭终会被其他新能源类替代。这个曾经共和国的“长子”、“宠儿”真的会走上末路么?有那么一段时间,小编的内心是迷茫和失落的……然而,最近看到一篇有关于“谈能源能不能离开煤炭”的文章,里面有理有据的论述内容让小编重拾了对煤炭未来的信心。今天,咱们就结合该篇文章的主要观点,重新谈一谈对煤炭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

首先明确,煤炭有未来

对煤炭的未来,很多人不看好,尤其是在市场低迷的现阶段,持这种观点的人增多,认为煤炭从此以后就要走下坡路了。其实,此种观点是因为没有看清经济形势:煤炭形势低迷是经济问题而非能源问题。当前煤炭形势日益低迷,实际是市场经济规律中供求关系失衡所致,一些人盲目理解为煤炭不行了。煤炭形势低迷直接原因是产能过剩。做个假设,若当前煤炭少产10亿吨,还有人会说煤炭不行了吗?

能源过剩只是阶段性的,而非长期性

我国53%左右的煤炭用来发电,未来这一比例还会大幅提高。也就是说我国的大部分煤炭是用来发电的,而大部分煤炭是要通过发电来消费出去的。那电力消费情况如何呢?很多人士表示,我国火电发电量面临过剩危机,比如,中国的火电(主要为燃煤电厂)在过去的12个月里已增长约60吉瓦,约相当于100个大型燃煤电厂机组,而煤电发电量同比减少了2%。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的火电厂(煤电为主)发电设备的平均利用小时数同比下降了265小时,这也意味着煤电的装机利用率减少了8%。

如此看,确有过剩的隐患。不仅如此,我国能源过剩问题在当前较为严重,但这并不意味今后一直过剩。但有一点不能忘记,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言外之意,虽然当前工业耗电量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但我国未来发展离不开工业,结合国家大力推进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未来机器大幅替代人力,靠什么驱动?离开电力可以吗?那么工业用电量将会如何呢?我国有75%的电力由煤电提供的,少了煤炭,可以吗?

从人均耗电量上看,我国人均年生活用电量仍然很低。美国人均4000度、日本人均2000度,我国人均500度,仅为美国8分之1、日本4分之1,伴随城镇化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政策放开、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取得突破(万物互联离不开电)这一系列的可见未来,我们人均用电量和总社会用电量还会大幅提升!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预测,我们电力需求的峰值不是现在、不是2020年,而是在2030年以后,届时人均用电量较现在至少翻一番。我国13.6亿千瓦的电力装机到那时候恐怕翻番都不止。

最现实的是,即使是清洁煤,也比其他能源更便宜

先说说煤炭可以实现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的问题,尽管说了千万遍,现在依然要说。很多人不支持开采、利用煤炭,很大程度上是觉得煤炭破坏环境、“脏”。但殊不知,伴随技术进步,我国煤炭资源已经可以实现环境友好的绿色开发(有些原本土地贫瘠的地区,因煤炭开发的复垦反而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在利用环节,基于超低排放的燃煤发电技术已经成熟。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神华集团董事长张玉卓介绍,燃煤发电超低排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很显著。燃煤发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所增加的成本不到0.02元/千瓦时。目前燃煤发电0.3~0.4元/千瓦时左右的上网电价,远低于天然气发电0.8元/千瓦时左右的上网电价。也就是说,用煤发电达到同样的排放甚至更低,成本是天然气的一半。如果全国燃煤发电机组全面应用超低排放技术,煤电主要污染物排放较2013年可降低约90%。燃煤发电的二氧化碳减排也非常重要。如果全球燃煤电厂效率从目前的35%提高到目前最为先进的45%左右,全球燃煤发电可减排二氧化碳40亿吨。未来如逐步用先进的超超临界机组替代老旧机组,中国在装机总量持续增加情况下,燃煤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可保持基本稳定。

同等热值的煤炭价格不足汽柴油价格的1/9,也不到天然气价格的1/3。燃煤电厂的发电成本约为太阳能和风能的1/4和1/2,大概是核能的1/3多。

没了煤炭,新能源能保障我国能源稳定供给吗?

答案当时然是:不能!

在未来能源发展中,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确实是方向,但在可见的未来也并非无限制的增长,面对我国巨大的能源需求,其多大程度上可以保障我国能源稳定供给?

先看水电。水电虽不会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但是,如果从对流域生态系统影响来看,水电开发后带来的污染影响极大。姑且不再展开,单纯就我国水电天花板来看,近年来水电快速发展,已达到3.02亿的装机,占我国总装机的22%,占全球的1/4。但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我国已经查清大陆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和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分别为6.944亿千瓦、5.416亿千瓦和4.0179亿千瓦。“十三五”再增1亿千瓦,之后,水电开发程度东部和中部达到80~90%,西部水电开发也超过50%,已几近天花板。

再看光伏。我国当前13.6亿千瓦电力总装机中,光伏装机仅为0.19亿(且已过剩、发电成本是煤电的4倍、长期依靠补贴生存),占比仅为1.4%。据“十三五”相关规划,到2020年光伏总装机容量达到1.5亿千瓦。虽然较0.19亿是大幅增长,但就2020年预计全国电力总装机18亿千瓦,1.5亿千瓦也仅占8%。如果说再往今后10年展望,不如拿比我们光伏产业起步早、发展快的美国来看一下。

据福布斯网报告,2013年,美国光伏发电达到了830万兆瓦时。相较之下,10年前这个数字仅为6,000兆瓦时。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太阳能革命终于来临了呢?先别急着下定论。即便在经过了十年的迅猛发展之后,太阳能产业也只是在美国能源构成中勉强占据了微不足道的一席之地。事实上。目前的太阳能发电量仅仅相当于美国垃圾场沼气发电的电量(通过燃烧从市政排污系统收集起来的人类废弃物,每年就可以产生730万兆瓦时的电能)。当你将美国的所有能源消耗都计算在内时,你会发现,在每年高达96.5千兆英热单位的总消耗量中,俘获的太阳能才不到1千兆英热单位。

再看核电。截至2014年底,我国核电装机0.2亿千瓦,仅占全国总装机的1.4%。核电建设周期长,目前在建的核电装机容量约3000万千瓦,已经是全球发展最迅猛的国家;预计到2020年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据预测,到2030年,核电规模1.2亿千瓦左右,折合标准煤仅1亿吨,已经接近极限。而且中国的铀原料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90%。况且大家都知道,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为全世界敲响了安全警钟,考虑到核电的安全性,工业先进的德国,已计划在2022年底之前关闭国内所有核电站,已成为首个彻底放弃核电这一能源方式的经济大国。在目前阶段,大规模发展核电,无论从安全性、经济性(成本约煤电的3倍),还是从铀原料的对外依存度(关乎能源安全)来看,都值得慎重考虑。

至于风电,仍存在设备利用小时数低、发电成本高、风能不稳定等技术经济问题,且目前中国已是全球风电装机最多的国家。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出版的《全球风电发展展望2012》,2030年中国风电新增2.7亿千瓦,恐已近极限。

煤炭这个基础能源,少了它真不行

我国能源资源显著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煤炭资源储量5.9万亿吨,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4.22%(世界平均水平仅54.65%),而石油、天然气不足6%,这便是我国一次能源的国情。在当前结构调整攻坚期,如果忽略这一根本国情,一味过度鼓吹新能源发展,靠补贴新能源,全面压制和排挤煤炭产业发展,势必最终将导致死掉一大批煤炭企业,流失一大批煤炭人才,浪费一大批宝贵的煤炭资源,对我国能源支柱产业造成严重打击。

总体上受煤炭经济形势下行影响,2014年新增查明煤炭资源储量与2013年比降低20.3%。我国煤炭资源虽然占世界煤炭资源储量的12.8%,但人均储量仅为全球人均储量的69%(数据来源USGS),即虽然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储量处于世界较低水平,经济可采人均储量则更低。目前虽然我国煤炭产能过剩,但综合考虑储产比、资源开采条件等诸多因素考虑,就算煤炭产业不受沉重打击,长远来讲(10~20年),其维持如此巨大规模的长期稳定性都是问题!

未来国际能源形势将更趋复杂,美国早已具备操纵石油价格的能力,更加重要的是美国页岩气革命、能源独立已经成为美国竞争超级武器,若是再出现当年石油禁运时的油价飙升,美国不会再受太大影响,而反观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据国土部油气中心介绍,截至今年前8个月,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上升至60.6%,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上升至32%)。一旦美国开打所谓的“石油大战”,将会对我国能源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届时,倒掉的煤炭产业,这一基础能源产业能快速爬起来吗?消费占比如此之低的新能源能迅速有效抗击冲击吗,能源安全有保障吗?!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原标题:晋城煤炭的前景还是光明的,不信?有理有据说服你!



来源::晋城封面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