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张国民:红色之旅(散文)

煤炭资讯网 2016/9/12 10:47:55    散文荟萃
    这是连续第三年,也是第三次来贵阳了。贵州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前两次就有一个愿望,抽空到遵义会址等红色革命景点看看,始终心不随愿。再有几天就要回四川威远老家了,心里总有那么几许空落。这次,在老领导热情接待的亲切氛围之中竟如愿以偿了。

    清晨,天刚麻麻亮,远处隐隐约约地传来亲切、熟悉的军号声,“嘟—嘟--,嘟—嘟--,嘟—嘟--”。呵,好多年都没听见这样的军号声了。舒缓的节奏,温暖着久违的心田。这是驻军部队的起床号,却让我不由想起当兵期间连队那位和我们一同入伍的司号员及一起入伍的四川兵。
 
    司号员姓罗,1978年底与我们一道从四川坐闷罐专用火车到达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彼此不仅被分到一个施工连队,更巧的是,他的老家还是我下乡所在的同一公社。因对越自卫反击战,计划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缩减成了一个月。分下连队不久,他就被推荐去学司号,让与他同样瘦削且被安排打山洞的我好生羡慕。一周之后,他却回连队了。缘由是其肺活量不足,学吹号竟把一个小嘴和半边脸给吹肿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医院治疗及回连队休息期间,他仍坚持早起锻炼肺活量和吹号,最终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司号员。一年之后,我也以出类拔萃地表现成为了连队的文书。170多人的连队中,北方人居多,四川兵只占三分之一。但是,连队里的文书、司号员、文化教员、卫生员之一(只有2名卫生员),以及教唱歌的三位当兵的,均被我们这一年的四川兵全部包揽。为此,无论首长还是士兵,只要听说我们是四川兵,都会竖起大拇指:四川兵聪明、能干,好样的!
 
     三年的军旅生活,使我柔弱的身躯磨练了一副坚强的意志。尤其是每当听见那嘹亮的军号声,仿佛那是催促我迈向人生旅途又一个高度的激进号角!同时,又为今生今世能有一段部队经历而倍感荣耀,更为献身疆场、戍边卫国的军人们感到由衷地敬佩!此后,每到一个地方,如有浸染厚重革命历史和战争、战役遗址的著名景点,是一定要去看看的。不然,会就寝食难安。 

                                      遵义会议 伟大转折
 
    上午九点过,我们夫妻二人在贵阳市金阳客车站乘坐长途客车一路北上,一座又一座高架桥从脚下闪至身后。几朵棉花似的云团漂浮在远处蔚蓝的天空,太阳还有点刺眼的亮光把一座又一座大山映照得忽明忽暗,使身边的山峦增添了几分油画的色彩。两个半小时之后,我们来到了遵义市区。
 
 
    遵义,简称“遵”,位于贵州省北部,南临贵阳市,北倚重庆市,西接四川省,是昆筑北上和川渝南下的咽喉。处于成渝——黔中经济区走廊的核心区和主廊道,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中国长寿之乡、厚朴之乡、金银花之乡、名茶之乡和中国酒文化名城。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
 
 
    在太阳当空之时,我们来到了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的“遵义会议纪念馆”。会址正门的门框上方,由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硕大的金色草书格外醒目。跨进庭院,右侧,一座两层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楼房展现在眼前。楼房碧瓦、蓝墙、深红色门窗及栏杆格外醒目,这就是享誉中外的“遵义会议会址”。会址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于1月 15至17日在此召开,史称“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点。庭院左侧的墙上,毛泽东那首脍炙人口且气势如虹的《长征》黑底黄字的巨幅长诗在阳光的衬托下熠熠生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漫步在庭院中,行进在屋檐下,瞻仰着那一幕幕扭转乾坤的艰难岁月,不禁让人从内心深处对先烈们肃然起敬。尤其是亲临目睹那简陋的会议室及起居室、简易的厨房、零星的厨具、陈旧的马灯、带摇柄的电话机,以及旧衣烂衫、破旧桌椅不由感叹,如今好些人家扔了的家什和穿戴都比它们强若干啊。

 
    从遵义会址出来,正值老领导从外地赶来。在他的引导及介绍下,我们继续参观了遵义会议陈列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走马观花地大体浏览了系列主题展室,带着不舍的心情离开了陈列馆,留下满怀的思索和强烈的期盼。 

                             苟坝 毛泽东用马灯点亮中国的地方
    
    你难得来,有必要到苟坝去看看。这是老领导从遵义会址出来时给我的建议。
 
    次日,正好是周六。一大早,老领导带领其公司的另外三人用专车陪伴我们,从遵义县城(现更名为播州区)驱车向北行驶一个小时左右,在枫香收费站出口。很快,眼前豁然宽敞起来。噢,苟坝到了。从车窗望出去,水泥路边的路灯杆子上,一支步枪挑着一盏马灯让人费解。再往前瞻,路灯杆子上均为一支步枪挑着一盏马灯。心里想,这里应该有点故事。几分钟之后,一座用竹子搭建的凉亭及四合院横在眼前。苟坝会议会址到了,老领导说。他们不知是第几次来到苟坝,心情不是那么激动;可我是首次,既新鲜又好奇,便迫不及待地顺着一条窄窄的且缓倾斜的参观走廊逐一仰慕起来,还不时用手机拍下自己觉得应该珍藏的历史画卷。

 
    苟坝,原为狗坝,不知何时起就改为苟坝了。一个缓倾斜的大坝子,起码有千亩良田。村民种植的辣椒已经成熟,长条、个大,色彩鲜艳。田里成片的稻谷还是绿中偏黄,微风吹拂,似乎在向我们频频点头致意。三面环山,坝子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1公里;东北西面山峰林立,其主峰马鬃岭海拔1425米。唯一一条公路从坝子的左侧穿过。苟坝独特的地形非常有利于部队隐藏,躲避敌机轰炸,为红军驻军提供了便利条件。两口一圆一方的大大的水井静静地仰躺在坝子的中央。井里咕噜咕噜往外冒出的泉水清澈透亮,井旁一个粗碗置于井沿上。凡是从此经过的人都不免要弯腰舀一碗泉水尝尝,我也不列外。清泉入口,沁人心脾。难怪中央红军要选择在这里短暂休整,召开重要会议。
 

 
    穿过凉亭和四合院,一座毛泽东挥手的青铜雕塑伫立在小径的中央。随着缓坡下来,在“红军村”内依次陈列着红军食堂、陈云住居、《红星报》编辑部旧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九军团指挥部旧址、军委二局驻地旧址、中华苏维埃银行旧址、陋室博物馆、红军马灯馆、毛泽东驻地、苟坝会议会址等十余个展室。从苟坝会议会址的小院子出来,沿着一条瘪窄的小路(现更名为毛泽东路)向南延伸,绕过一个小山坳约一公里处,就是周恩来的住居。让我驻足凝望,久久不愿离去的是《红星》报编辑部旧址、红军马灯馆和苟坝会议会址。《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最早的机关报,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1931年12月创刊于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当时由邓小平同志主编。在长征途中,《红星》报是党中央、中革军委的唯一报纸。其地位相当于长征中党中央、中革军委的机关报,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当时唯一以公开文字记录红军长征的原始资料,对于研究红军长征史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这颗“红星”却从这间不足二十平米的陋室冉冉升起,照亮大地。红军马灯馆修建于2014年5月,以毛泽东1935年3月在苟坝时用过的马灯为主线,陈列有红军长征途中使用过的各式各样的马灯32盏。看着它们,似乎让我进一步领悟了中国红色革命历程的艰辛和今天太平盛世的不易!
 
 
    1935年3月10日,毛泽东、朱德在苟坝正集中精力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决定,指挥中央红军乘遵义战役的胜利同驻扎在仁怀的国民党追剿纵队作战。10日1时,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一个“万急”电报建议中央红军攻打打鼓新场(今金沙县城)的国民党追剿军王家烈纵队。为此,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召集驻苟坝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部分中革军委局以上首长20余人开会,专题讨论是否进攻打鼓新场事宜。会议从早上开到深夜,毛泽东坚决反对进攻打鼓新场,其余参会首长均赞成林彪、聂荣臻的“万急”电报建议。最终,毛泽东离开了会议室,张闻天则搞了个举手表决。结果,毛泽东的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职务被表决掉。深夜,毛泽东彻夜难眠,便独自一人打着马灯去到周恩来住处,建议周恩来晚一点下发进攻打鼓新场的作战命令。说服周恩来后,又同周恩来一起去说服朱德。
 
     殊不知,这期间,国民党中央军、川军、滇军正从四面八方向贵州境内的遵义、鸭溪、枫香、打鼓新场压来。此时的毛泽东高瞻远瞩,洞察时局,认为进攻打鼓新场,红军将很快陷入南北夹击、腹背受敌之困,甚至随时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经过争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终于说服3月11日参会的20余名首长,会议最终撤销了进攻打鼓新场的决定。这次会议,史称“苟坝会议”。苟坝会议,使中共中央、中央红军再一次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会后,毛泽东向周恩来提出:成立中央三人团,代表政治局全权指挥军事。周恩来将毛泽东的建议转达给了张闻天。3月12日,张闻天召集政治局扩大会议,提议成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三人团(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团的成立,完成了遵义会议改变党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的任务,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中午,短暂的午餐之后,在返程的途中,我们还参观了苟坝会议博物馆及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苟坝农家小院慰问的场地。远远地望去,硕大、庄严的博物馆正门上方的屋檐下,红底白字的一排宋体大字“毛泽东用马灯照亮中国的地方——苟坝”格外醒目。那习近平主席慰问过的农家小院让人感到温馨、祥和,主人家满脸堆笑地迎接着到访的客人。

 
    小车徐徐驶离苟坝,我的思绪还不断停留在扭转中国革命乾坤的苟坝会议会址的庭院中。 

                                  红军山 英雄山
 
    第三日上午,因老领导有事,安排了二位我曾经的下属陪伴我们前往位于遵义市区的红军山。
 
    早上,阴霾的天空开始飘洒微微细雨,恍若看穿我们前往红军烈士陵园的心境。为了不多走路,我们从红军山的侧面上山。来到山脚下的一个菜市场,心想爬山肯定口渴,便在一个瓜摊前请商贩老板给选一个可口的西瓜。第一个西瓜用刀切开,熟过了。“啪”,被扔到地上。切开第二个西瓜,还没成熟。“啪”的一声,又被扔到地上。老板不好意思地说,如果第三个再不好,就退你钱。结果,第三个西瓜还是没熟。老板甩两下头,不好意思地把钱退与我。我便寻思,瞻仰革命烈士,想必不能随随便便,须有严肃、认真、敬慕的态度才是。
 
    红军山即红军烈士陵园,位于遵义市区的小龙山上。与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岗、老鸦山遥遥相望,集中了建国后在遵义各处寻找到的红军遗骨,故又称红军山。
 
     细雨慢慢打住,整个上午,天色始终阴沉沉的。
 
 
 
    半小时后,我们登上了红军山的最高点《凤凰楼》观景台用望远镜瞭望了遵义市区全景,就开始从正门方向下山了。不到十分钟的工夫,一个大大的平台出现在眼前。定睛一瞧,一个大型雕塑雄伟,壮丽。哦,这就是遵义著名的红军烈士陵园!别具特色的红军烈士纪念碑是在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时兴建的,高高的竖碑上为邓小平手书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纪念碑高30米,下宽6米。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由钛合金浇筑的风灵片组成的镰刀锤子标志。据说,每逢风起,标志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风铃声,犹如烈士英魂在耳旁述说。遗憾的是这天无风,无缘聆听红军英魂的细语。纪念碑的底座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高2.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大圆环由4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支撑,用花岗岩雕凿而成,分别对应红军指挥员、卫生员、战士和赤卫队员的形象,寓意红军威震四方。圆环的内壁则是四组汉白玉浮雕,内容分别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
 
    红军烈士纪念碑在红军山深绿色的苍松翠柏的簇拥下气势恢宏,这撼人心。
 
     穿过纪念碑的左后方,便是邓萍墓。邓萍墓坐北朝南,由正墓室、侧墓室、卧碑组成。正墓室的墓壁上黑底白字的“邓萍同志之墓”六个行书大字格外突出。下方为时任国防部部长张爱萍手书的邓萍同志生平简介:邓萍同志,四川富顺人,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官学校毕业生,一九二七年同黄公略同志一起,由党派到国民党第三十五军第一师第一团作兵运工作。该军第一团于一九二八年平江起义,改编为工农红军。邓萍同志历任红五军参谋长、红三军团连营学校校长、红五军军长、红三军团参谋长等职。于一九三三年二月红军第二次攻占遵义城战斗中光荣牺牲……

 
    邓萍墓的左面是青松堂,里面存放着1935年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16位红军烈士的骨灰,以及23名已故老红军的骨灰。右边是邓萍牺牲时的一座塑像,一位男士正在聚精会神地给其女儿解读碑座上的手书碑文。塑像后面半圆形的墙面上刻满了遵义战役中牺牲的红军将士的名字,每一个蝇头小楷名字的背后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看着满目的名字,心里格外沉重。
 
 
    沿着石阶下来,是一座圆形的红军坟和一个红军卫生员的塑像。红军坟前面的香炉里堆满香灰,不知是谁才给红军坟点了香,纸钱仍在燃烧,一团火焰鲜艳夺目。卫生员塑像的脖颈上、手臂上、膝盖上及药罐上披挂着足有十余条鲜艳的红色绸巾。据立于旁边的碑文介绍,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有位年轻的红军卫生员待老百姓如亲人,医术精湛,药到病除,被老百姓视为“神医”。一天夜晚,他翻山越岭为患伤寒的乡亲治病,第二天回来时,部队已紧急转移,他在追赶部队途中不幸被敌人杀害。乡亲们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悄悄地掩埋了他的遗体。因不知其姓名,只好在墓碑上刻上了“红军坟”三个字。后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小红”,还把他作为红军“菩萨”来祭拜。敌人闻讯后曾多次毁坟,群众自发与敌人斗智斗勇保护了坟墓。1953年“红军坟”迁入红军山烈士陵园,并根据流传中美丽善良女红军卫生员形象塑造了铜像。后来,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原校长、老红军钟有煌的回忆和政府有关部门多方考证,“红军坟”里长眠的卫生员为他的战友——当年二营卫生员龙思泉。龙思泉,男,中共党员,广西百色人,自幼随父习医,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遵义,1935年1月19日因外出为群众看病没能随部队转移而被敌人杀害,年仅18岁。
 
 
    中午时分,天空已出现微弱的阳光。我们沿着长长的石阶顺势而下,来到正门,为大气磅礴的正门浮雕而敬慕。仰望着浮雕上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及丰富的表情,仿佛把我带回到了中国工农红军那力挽狂澜的峥嵘岁月。
 
    傍晚,回到贵阳女儿的住处,难以抑制汹涌的思绪,禁不住打开电脑,记录下这几天的红色之旅。
 
 
     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时下,有一些人不知出于什么缘由,总是质疑新中国的缔造者和那些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不幸捐躯的先辈们,甚至怀疑中国革命的历史。这也难免,因为,我们的教育毕竟还有不尽人意之处,中国革命的历史毕竟还没有像数、理、化那样受到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的今天,是否应该在广大民众,特别是祖国的花朵和祖国的未来之中多开展一些不忘昨天、珍惜今天的有意活动呢?                      
     
                                                                2016年9月8日写于贵阳


作者:张国民,川煤集团威达公司,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煤矿作协会员。


作者:张国民      编 辑:肖平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