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张国民:守望黄昏(散文)

煤炭资讯网 2017/1/12 17:31:30    散文荟萃
   新年的脚步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而至,忽然觉得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当都市的忙碌者川流不息地涌出市区伸开双臂拥抱冬季久违的暖阳之时,远离喧嚣的黄荆沟却有那么一群暮年老人坚贞且执着地守望着黄昏的宁静。

 
   清晨,山里的世界弥漫着浓雾。远处的山峦只能看见浅浅的黛青色轮廓。窗外,一株高大的松树上叽叽喳喳地跳跃着雀鸟。不大工夫,东边的天边一抹亮色穿透云层,给沉寂的矿区慢慢地涂上一片润色。原为机关办公大楼如今已是廉租房底楼的门庭前,几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坐成一排,就像我们儿时的排排坐。抄着手,凹陷、空洞的嘴里缓缓讲述着久远的故事。
 
  
    这次为照看年老的母亲回到负有养育之恩的威煤老家,一待就是一年了。映入眼帘的除了那些步履艰难的老人们,似乎又增添了无数个年龄徘徊在花甲左右的我辈同龄人。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但大多面熟。他们之中,好些已经两鬓如霜,残阳如血。有休闲无事探亲访友的;有刚办理退休准备颐养天年的;有每月只领取几百元的内退薄酬艰难度日的;但更多的是割舍不下那一腔故土乡愁的。因为,他们肩上背负着责任,承载着孝道,致死不愿离开故土的父辈们需要他们一道守望着那亲如血脉的黄昏。
 
   
   灰蓝的天空亮起来,小小的矿区也开始晴朗开来。郎朗的读书声透过学校崭新的窗户荡向远处,但,学校的主人已不是原来的主人。山崖下中学校虽然已焕然一新,名字仍叫“威煤中学”,但“四川省重点中学”的美誉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曾经喧嚣、繁忙的井口铁轨已被拆除,井口已经封堵,整个井口坝一片荒芜。被誉为“工业革命活化石”的火车头静卧在锈迹斑斑的铁栅栏里,静静地追述着曾经的繁忙,早已失去昔日的风采。过去被视为矿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灯光球场仿佛想尽量挽留曾经的繁华,也只能不时被几辆色彩鲜艳的小车点缀,以及来矿销售百货的商贩临时眷顾。至今仍充裕着流动的色彩和悠闲知足的场景,也仅限于热闹只持续两三个小时的菜市场和三三两两漫步在山间小道的休闲者。  
 
  
    谁也不会忘记,曾经的威远煤矿如同她所养育的人们一样,走过的路是艰辛的,毕竟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书写的华章是艳丽的,毕竟她为抗日战争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人们还不会忘记,方圆不足十里的黄荆沟曾经因威远煤矿出产全国知名的优质煤而出名,威远煤矿的芳名曾经可是黄荆沟、威远的代名词。小小的山沟,曾与全国掀起的滚滚洪流遥相呼应,大炼钢铁、超英赶美、文化大革命及所伴生的文攻武卫和大串联、全民兼兵军事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抓革命促生产、热泪盈眶迎芒果等等一系列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如一节节电影底片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底。纵然在生活极度贫困、工作极其艰辛的年月,威远煤矿的父老乡亲也要满怀虔诚之心倾其汗水、热血甚至宝贵的生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奉献出优质的工业粮食。
 
   
   历史要发展,时代在前进。经过举国上下不懈的努力,经济发展了,国家富强了,人民小康了,而威远煤矿却如头上偏西的斜阳日暮西山,开始走向没落,我们的父辈及其他们的子女们仍旧过着平常而苦涩的日子。面对外面五彩的世界,他们仍旧心静似水,坚贞如铁。不是么,春节期间,走出大山的儿女纷纷回首黄荆沟,陪伴不愿离去的父母度过祥和之年;清明时节,矿区的小山沟热闹起来,人们遍布漫山遍野,将寄托的哀思随着袅袅的野火飘墓中的亲人;如今时兴的老乡会、同学会、亲友会等等似乎都要驱车到老家走走、看看,身临其境地分享家乡的情节,追忆过去的时光。
 
 
   奔腾万里的江河是离不开源头的。走出黄荆沟并闯出一片天地的子女们念及辛苦了一辈子的父辈们该享享清福了,不惜费尽周折将其接到城里舒展筋骨,安度晚年。然而,城里繁忙喧嚣的世界不是他们所期待的。太闹杂,不习惯。他们说。于是乎,这些老人生拉硬拽要回到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住进日趋破败的老屋。甚至有的老人即使客死他乡,也要历尽艰辛魂归故里,守候那几十年连绵不断的威煤情结和流年时光。
 
 
    日照中天的世界固然流光溢彩,令人禁不住激动的心情为其高歌。然而,日暮西山的黄昏却让时光更显珍贵。因为,她荡涤了历史的尘埃、历经了风雨的洗礼而更加厚重,更加丰富,更加深沉,更加难能可贵。
 
 
   当下的家乡是破败的、萧条的。那繁荣、昌盛的辉煌已变成过去的影像,犹如一本厚厚的、被人们翻阅得陈旧的且有些残缺的书籍。那高耸的井架、封存的火车头、布满苔藓的石径小路、摇摇欲坠的家属区老屋、墙体斑驳且具有苏式建筑风格的办公楼,以及那些时隐时现的红色标语诠释着曾经的辉煌和厚重的历史。于是,关井后的威远煤矿似乎从历史的角度更加彰显出了她的魅力。犹如秦砖汉瓦永远备受人们青睐一样。充满纯朴、自然的民风,清爽、怡人的自然空气,具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汁原味儿威煤人艰苦生活的坡坡坎坎,凝聚着几代人酸甜苦辣悲欢故事的破败老屋将远居城里的作家、画家、摄影爱好者吸引进了山沟,寻着煤矿人的足迹上山顶,下沟壑,穿深巷,淌浅溪,将一串串悠久的传说和流年的时光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天空的太阳更加西斜,小学校及幼儿园开始放学了,簇拥在校门口的大人们手里牵着明天的希望。在通往劳模村的大道边,一位弓腰的老妪双手戴着白色的帆布手套,扶着路边的砖砌栏杆艰难地移动着碎步。电影院下面的林荫道上,一位年长的男士用力搀扶着身患脑梗的老欧,啪嗒啪嗒地似小孩学步地行进在凹凸不平且有些倾斜的水泥路面。原矿新招待所廉租房距老招待所之间,同样有一位老人双手反臂提着一张紧贴臀部的竹编藤椅左右摇晃地移动着返回的碎步。从后面看去,似乎是谁家扔掉的椅子在自动滑行。在那些熟悉的大路边、深巷处、老屋下,还有更多三三两两或独居的老人,他们还不愿归去。或坐在屋檐下,或聚在大路边,沐浴着周身的斜阳。浑浊的目光遥向远处,不说一句话,仿佛康定街边无事的藏民。远远看去,就是一座座坚守赤城的雕像。我随着她们的目光寻到天边,天边一片空旷。挂在西边的斜阳周围出现了一层透亮的光圈,但已没有温暖的感觉,恍若一个圆圆的大饼。大饼洒下的余晖照在老人们布满皱纹的脸上,她们的面容却是那样的慈祥和满足。目光深处,仿佛蕴藏着对弥漫在黄昏里的矿区怅怅的牵挂,以及对那段渐渐变得久远却充满流金岁月时光的守候。守候的人群中,还伴随着他们远离故土又情系故乡的子女们。 

                                               2017年1月6日于威远县黄荆沟

   作者简介:张国民,土生土长威煤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张国民      编 辑:肖平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