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王文银:在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他的名字和传奇的时候,他已是身家900亿的世界铜王

煤炭资讯网 2017/4/16 20:29:21    能源新闻
1978年,在安徽省潜山县梅城镇,一个农民孩子煞有介事跟母亲说,“我上学的书本和笔记千万别拿去当废品卖了,一定得留着,万一哪天我成了大人物,这可是无价之宝啊。”后来,这个孩子创办了一家铜业公司。他就是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被称为“世界铜王”的王文银。

?

在最新出炉的《福布斯》富豪榜上,王文银身家900多亿,为内地第六大富豪。

在国内,王文银与正威集团下的铜帝国连接了珠三角、西三角、中三角、长三角和海三角(环渤海经济区),所拥有的产能已占全国的10%。有人试图对它进行探访,但走了半个月,都还没走完整个“帝国版图”的三分之一。在海外,王文银在北美、南美和非洲等20多个国家坐拥多座矿山,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总价超10万亿,铜矿储量在2400万吨到3000万吨之间,而全球铜矿的总储量只有7亿吨左右。

自2013年第一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起,正威集团的排名也不断前进。2016年7月的年度统计中,正威凭借近3300亿的营收一举跃升至190名。

从零到3300亿,王文银用了20来年的时间。王文银的正威集团现已成为“金属新材料产业”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此外,它还广泛覆盖了非金属新材料、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半导体和智能终端、互联网、无人机、大健康、大文化和大教育等产业,逐步从区域的、单一行业转变成了世界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王文银低调、隐忍,外界对他所甚少。有人说他是靠实力,有人说他是运气好,也有人说这一切都是骗局,那么真实的王文银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住了一个月的桥洞

?

1968年,王文银出生的梅城镇非常落后,他祖上三辈都是农民。王文银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割猪草喂猪,周末不是放羊,就是下地帮父母插秧,种土豆,栽红薯。夏天一到水田,王文银的头上被蚊子咬的全是包,腿上被蚂蟥叮得鲜血直流,小小年纪吃尽了苦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文银一路读书特别刻苦,成绩始终排在班级前三名。1989年,他以高考超过重点本科50分的不俗成绩考上了南京大学。由于个小、没钱、又没女孩子喜欢,王文银就经常泡在逸夫楼啃书本。4年后,25岁的王文银去了上海做了个小白领,不过他不满足月薪600块钱的安逸日子,因为他想给父母买大房子,恰逢邓公去深圳画了一个圈,于是王文银头脑一热拎着个包就跑到深圳去了。

不过,等他火车倒汽车,汽车倒拖拉机,足足花了两个星期折腾到深圳的时候,兜里只剩下10块钱了,别说住旅店,就是吃饭都成了大问题。怎么办?王文银钻到了路边的一个桥洞下面,栖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赶紧去找工作。由于他的专业都是研究天体物理、万有引力等等,结果找了三天都没有找到一个对口的工作,可是肚里饿得慌,王文银索性把大学本科毕业证收起来,掏出高中毕业证。

没想到这个高中毕业证还真管用,只花了半天功夫王文银就被一家港企恒都看上了,岗位是仓库保管员。对于恒都这样的电线插头生产厂,缆线、插头、连接件,足有几千种,所涉及的物料编码也就有几千种。不过,这对于天天琢磨量子力学的王文银来说太小菜一碟了,他只花了一个星期就把几千个编码全都记在了脑子里,“香港那边打电话来问物料,只问我一个。”

终于熬到第一个月发工资,于是王文银告别了住了一个月的桥洞,租了一间3平米的小房间,虽然里面只够放一张床,而且还漏雨,王文银已经相当知足了。那段时间,他在库房没日没夜的抬线缆、搬插头,累得要死,晚上回来倒头就睡,有次下雨他浑然不知,结果等屋里的水淹到胳膊才发现。

1994年春节后的第一天,香港的大老板过来发利市。随行十多个人来到库房例行检查,一看库房里存货不多大老板非常高兴,随口问了仓库的总经理:“最近销售不错啊,我们的S415线缆还剩多少?”总经理哪里知道,忙说去查查账本。一旁的王文银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报告老板,还剩1252个。”老板上下打量王文银这个愣头青,他又问了几组数据,王文银还是对答如流。

老板当然不是傻子,回去后的第三天王文银新的任命书就下来了,“库房管理部总经理助理”。此后的三年时间,王文银连升8级!从仓库保管员一直升到恒都总经理的职位。

在担任总经理期间,王文银新点子颇多,首先打破论资排辈,十几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年轻人提拔为中层骨干,同时对销售提成做了大幅度调整,重点向一线员工倾斜,最后,自己亲自跑销售,一年跑遍了全国500多家地市,200多天在外面飘着。结果当年恒都的业绩就增长了300%。恒都公司的总裁曾经这样评价王文银:“大部分人营销人员是撞墙立刻回头,而王文银如果撞到了墙,肯定会在墙上打个洞,然后将洞扩展成一扇门。”

王文银做起了老板

?

4年时间里,王文银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500万。但是打一辈子工不是王文银的理想,1997年王文银做起了老板,在深圳创办了携威电源线厂,专做电源线买卖。

万事开头难,王文银决定先做人再做事。对于上游供货商他先付款再拿货,对于下游客户他先发货再收款,虽然风险巨大,一不小心哪边出现赖账,公司就要倒闭,但是王文银还是决定这么做,尽管那段时间他心都提到嗓子眼,几乎每天都是24小时睁着眼。好在天下还是好人多,最后公司没出什么大差错,王文银赚到了一些辛苦钱。

王文银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他办了一个满月酒,请了一些供应商和客户。本来准备的是10桌,100人规模,没想到那天一下子来了200多人,临时又加了10桌。很多客户说:“王文银宁愿自己垫钱都要跟我们做生意,这样的人上哪去找?”

有了口碑的积累,事情就好办多了。1998年,王文银创办了携威电线制品厂,当时却遇到了东南亚金融风暴,就在别人因产品卖不出去苦恼的时候,王文银却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他趁着那个机会低价分期买了100台生产设备,提前把公司的产能翻了5番。“几乎十年左右都会有一次全球经济的震荡,每3-5年中国就会有一轮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王文银说赚大钱一定要把握住全球的趋势和格局。还真被王文银说中了,等工厂建完后的1999年元旦,国内4万亿大投资来了,王文银的工厂第1个月就实现盈利,第3个月,月销售额就从2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

此后,王文银信心百倍,他在深圳几乎每年上线一个新工厂,把跟电线有关的产品全部自己生产。不过,倒霉事很快就来了。一次,一个潮汕的客户下了一张900万的大订单,那是合作了四五年的老客户,虽然之前每次都是50万、100万的,王文银想也没想就将货发了过去,没想到一个月后到了收账期,人却不见了,王文银在汕头大街小巷找了一个月也没找到,王文银只好自认倒霉,因为他不忍心拿那个客户的房子抵债,里面还住着那客户的老婆和两个孩子。由于当时工厂的1000多万资金全部压在了新工厂和原材料上,又到了给原材料供货商付款的时间,那900百万的窟窿一下子把王文银推到了破产的边缘。最后没办法他只好和一家家供货商求情分期付款,最终,王文银的人品起了作用,90%的供应商都同意分期付款。

1999年,王文银整合旗下几家工厂组建了正威国际集团。接着,他从电线厂开始向产业上游拓展延伸,开办了自己的电缆厂、塑胶厂、铜材加工厂等,并把产品卖到了世界100多个国家。

他一口气买了五六家铜钨矿

?

到2003年,正威已颇具规模,是国内产业链最完善、全球最大的电源线生产厂家之一。这年“非典”也爆发了,王文银想,如果世界毁灭,要钱有什么用?倒不如赌一把,买矿!他一口气买了全国的五六家铜钨矿。当时有人嘲笑他:“你一个造电线的买什么矿啊,这不是自掘坟墓吗?”但是王文银就是有发财的命,非典过去后,他的铜钨矿的利润翻了好几倍,王文银赚翻了。

2005年,安徽铜陵一个年产30万吨铜项目招商,王文银又瞄上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需要28亿的资金,当时正威集团年销售额50多亿,自己集团对铜原材料的需求每年才3万吨,这个赌局有点大!王文银力排众议果断押宝。他有着自己的生意经“钱没有可以借,但是这个铜矿得不到就永远失去了,全国每年需要的铜原材料可是300万吨,都是进口来的,开发这个铜矿代替进口不更好吗?”

当时,铜陵政府阻碍的声音比较大,“一个自己的铜矿干嘛给外省人呢?”对此王文银一点都不担心,他这些年将经商的秘诀全部研究透了,在中国得会唱“东方红”,在国际得会唱“国际歌”。他一口气请了十多位省上和中央的领导来调研和视察,当地政府的官员一看立马不说话了。

王文银胃口很大,他提出要建立“全世界最好的铜杆生产企业”。有几个股东就感觉王文银要疯了,当场将股份全部转给了他。就连掌握财务大权的老婆此时也不给他转钱,说“你要折腾就折腾去,我要守着这些来之不易的钱”,气得王文银当场就将手机摔了个稀巴烂。

为了能筹集更多的资金,王文银卖了两个厂子,还到银行去贷款,每次请客都要喝倒在酒桌上以示“诚意”。压力如此之大,王文银原来的满头黑发,没到两年就掉光了。

当时,厂房用最高标准建造,里面的设备不用美国南线公司的,而用贵一倍的德国西马克的,王文银说:“要的就是别克与奔驰的差距。”西马克的设备要付全款,王文银哪里有这么多钱,他就跑到德国跟西马克的老板忽悠:“你给我24个月分期付款,我帮你打开中国市场”。在用人方面,王文银也毫不吝啬,他花重金从台湾挖来文德忠当总裁,这个人被称为铜业奇才!

王文银的逻辑就是:用顶级的人才,在顶级的工厂造出顶级的产品,才能在全球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2009年,全威铜业开始投产。因为王文银的“顶级”策略,全威生产出的产品的确一流,虽然价格比同类产品高了几百元,但是每天来拉货的卡车络绎不绝。这一年全威铜业营收106亿,占了正威集团营收的91%。

正威铜业帝国

?

“专注打造全产业链”,是正威商业战略的最大特征。在其众多的产业链经营中,围绕“铜”的生意始终是最重头的业务,这是王文银的发家和立足之本。正威从当初一家小工厂,一路火箭式飙升,变成千亿级营收的集团企业,核心便是以铜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链方面的经营。

综观王文银在该领域的布局可以发现,他的成功不是偶然。在经营战略和战术上,王文银有着不同寻常的独到之处。

拥抱危机,逆势“抄底”,实现突围

谈到“危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对于某些企业而言却是危中有机,危机很可能会让一大部分企业“死”掉,但如果把握好了,也能借助形势以小搏大、成就一番伟业。这一点很多人都懂,但真正能抓住机会的人却少之又少。

王文银曾说,企业家中能够把握趋势的人有70%,能够把握趋势变化的人有10%,但能够把握趋势变化拐点的人只有万分之一。这里的“趋势变化拐点”,指的就是危机中的逆势突围,也是外界眼中王文银最擅长的地方。“我只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只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只想别人想不到的问题。”

对王文银来说,创业以来的每一次危机,都是他力排众议、大显身手的时刻,也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机遇”,让他的企业不断发生突变,实现了飞越。

1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囤房囤设备
王文银的自主创业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那时,他以来料加工的方式生产电源插头,产品全部出口。随着贸易量的扩大及市场份额的提升,1995年,王文银正式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携威实业,买卖电源线。生意越做越大后,他又创办携威电线制品厂。当时适逢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行业局势混乱、人人自危,但王文银看到的,却是降低创业成本急速扩张的好机会,一是厂房房租打了半折,二是生产设备滞销,于是他开始囤房囤设备。

由于市场不景气,王文银成功说服制造商以分期付款的形式买下100台设备,首次只需支付总价的10%作为定金,非常划算。工厂还没建,王文银规划中的产能已经翻了几番。

金融危机过后,电源线进入了旺销期,王文银很快赚得盆满钵满,也在行业内彻底打响了名头。

2
2003年“非典”危机,助破百亿级产值
1999年,王文银将旗下几家工厂整合起来,正式成立了“正威国际”,总资产在10亿左右。之后,他又逐渐拓展开办了电缆厂、塑胶厂和铜材加工厂等关系紧密的业务。

2003年时,正威集团已颇具规模,是全球最大的电源线生产厂家之一。当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令举国上下再次陷入了危机和恐慌。消费市场到原材料市场哀鸿一片,下行趋势明显,很多企业为此放缓了投资步伐,“赶紧收回所有投资”成了普遍共识。王文银再次反其道而行之,他看准资源价格陷入低谷的机会,“如果世界毁灭,要钱何用?不如买矿!”一句话之后,正威正式杀入了上游的矿业资源产业。

那段时间,王文银不断追加投资,在江西、云南、内蒙、澳大利亚、美国、赞比亚等海内外多个地区购买了大量矿产资源,大举进军铜、钨产业,将原先的产业链延伸到了最上游的采矿、冶炼领域。正威也由此成为业内较早开始发展“采矿—冶炼—加工”全产业链模式的企业。

说来容易,实行期间却是难上加难。王文银的决定遭到了众人的极力反对,甚至有合伙人用离职、撤资来威胁他收手,但关键时刻,王文银展现了自己大事上“说一不二”的魄力,他深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且富有远见的,于是不顾阻力放手一搏。时势如其所料,“非典”过后,国际铜价、国内铜价、连创新高,王文银低价买入的矿山价值翻了数番,正威在“简单”的收购间产值直接翻了数倍,实现了百亿级的突破。

除了买矿,正威还在危机期间以5000万元的低价拿下了深圳园区30万m²的地块,并开发成了精密控制线缆产业园,对此王文银曾说,深圳寸土寸金,如果没有“非典”,正威不可能顺利拿下这块地,即使可以,代价也会大得多。

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助力实现千亿资产裂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王文银再次逆流而上,在铜价暴跌至每吨2万多元时,连续出手并购了一系列贬值的欧美铜加工企业,买入了几十万吨现货铜,其大胆的做法再次令很多正威管理层捏了把汗。

不仅如此,他还以同比更低的成本,在日内瓦、美国和新加坡设立了三个海外总部,将一批全球顶尖的行业人才收入囊中,大举扩张。

随着危机阴霾的逐渐消散,铜价开始回升,当王文银以每吨4到8万元的高价将铜出手时,所有人心里的大石终于落地,并为之欢呼。这一幕,与“非典”时期的情况简直如出一辙。

仅几十万吨的现货铜,正威就实现了百亿级别的营收,也自此开始千亿级资产的裂变。2008年后,在全球行业中越发强势的正威,年营收呈现出连年翻倍上涨的态势,从2008年的116亿元,3年内一路涨到了2011年的1280亿元。

不久后的2012年,十八大召开前夕,诸多政策和形势不明朗、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之际,王文银再次准确把握住了拐点,于全球储备大量矿产资源和土地,最终带领正威跨越了2千亿营收额的门槛。

4
为什么他总能“抄底”成功?
三次危机,三次突破,看似简单“买进卖出”的背后,是王文银对于铜产业链的精准把握,及其在危机中对市场、人才和资本等“抄底”战术的成功。“抄底”是王文银惯用的投资方式之一,精于“押注”的他在全球资源并购和大宗商品贸易的“赌场”上屡试不爽。

“赚大钱一定要把握住全球的趋势和格局。我们要并购一家企业,可能提前5年甚至10年就开始关注它,等机会来临的时候,等它跑不动的时候,我们就会果断把它吞下。”

王文银说,并购最重要的就是眼力和时机,而他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别人送上门的东西我们不一定关注,我们只找自己需要的东西,对于企业,只并购两种:一种是很好的,非常有创新力的;一种是最差的,把它的产能盘活。”

王文银的并购之道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对时局有足够敏锐和准确的把握。这一点,他是如何做到的?

早在20年前,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王文银就开始研究全球经济危机规律。他发现,每十年左右就会经历一次全球经济震荡,每三五年就有一轮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而这都是抄底良机。基于这种认识,王文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就曾有过准确预判。

此外,王文银对于国家政策也有着深刻的研究。在正威集团内部,有专门部门每天都会对全球报纸进行摘要整理供王文银预览,而为了深入研究国家政策文件,正威还专门成立了政策研究部。

除了经济规律和国家政策,王文银对于整个市场的观察也相当透彻,这来源于他多年的积累。王文银的记忆力惊人,对世界前100家铜加工企业、世界探明储量50万吨以上的铜矿名单等信息倒背如流,对于行业的任何情况也都了如指掌。

王文银曾说,之所以能够在各种危机中保持乐观,是因为他看到了国内铜消费市场巨大(占世界供应份额的40%),以及铜极强的变现能力,“对市场的深刻感悟和精准判断足以抵达亿万资产。”

逆流而上、花最小的成本办成最大的事,是正威能够在短时间内由小变大、不断飞越的重要原因。

从下而上逆势打造全产业链

逆风而行是王文银和正威的标志性套路。但这个“逆”字所包含的,远不止“抄底”与“低买高卖”,更在于相关延展与布局。

通常情况下,企业都是沿着产业链条自上而下展开延伸,而王文银却恰恰相反,他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逆袭”之路。

1
从插头到电线、电缆
创业初期,王文银为大企业生产电源插头,后来开始做电线,正当生意风生水起的时候,他敏锐地判断出行业即将白热化的趋势,先人一步转产电缆,这是他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第一步。在此战略下,他的工厂2000年的生产规模翻了两番。

2
从下游走向上游
随着产品业务市场的日趋饱和,王文银并没有听从他人建议进军房地产,而是继续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并逐步覆盖了电线、电缆、塑胶、铜材加工等产业链中的绝大部分业务。

但不久之后王文银就发现,作为最重要的原材料铜,其价格总是忽上忽下,难以控制,加之产品的市场和价格几乎完全掌控在客户手中,他的处境一度十分被动。王文银意识到一个问题:要实现超额利润、增强市场控制力,就必须控制某种商品的供应,同时控制产业链的上游。

这意味着,他必须掌控铜等有色金属资源。另外,由于物以稀为贵,这些不可再生的战略型稀缺资源将长期保持上涨趋势。

3
向产业链顶端进军
为此,从2003年起,王文银逐渐开始将商业触角延伸到了以铜为主的矿产开发。从那时起,王文银购矿山、买资源,正威的资产遍布国内外多个地区。而在此过程中,王文银打下的最著名一役,就是拿下安徽铜陵铜线杆的项目,这也是他商业生涯中最大的一笔赌注。

2005年初,王文银得知安徽铜陵有一个30万吨光亮铜线杆项目正在招商。这个项目原本交给当地一家国有矿业公司建设运营,由于这家公司无力实施不得不寻找新的“接盘人”。

以铜闻名的铜陵,拥有较强的开采、选矿、冶炼和铜板生产能力,但铜线、铜杆生产能力薄弱。王文银希望借这个项目把公司在当地的铜矿开采、电线加工打通,形成产业链。但由于项目投资高达28亿元,仅一期预算就要10亿现金,对于当时年总销售额才50多亿元的正威来说是一次风险巨大的冒险。再加上正威铜杆需求量每年不过3万吨,在当时看来,上这样一个30万吨左右的项目着实没有必要。因此,王文银的“激进”受到了来自公司内部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压力。但这并没有让他动摇。

项目于2009年8月正式投产运营,全威(铜陵)铜业公司当年的营收就突破了百亿,成为安徽省首个年营收超百亿的民营企业。近十年来,全威铜业年营收不断翻番,已然成为了正威集团的“主心骨”。

最终,从矿山到铜板、再到精铜制造,正威完成了铜产业链的全布局,在生产过程中大大保留了每个环节的价值,实现了效益的稳步提升。对此王文银很是自豪,他常常戏称自己是把“插头”做到“石头”的第一人。

把产品做成“毒品”,让客户上瘾

巧妙地进行“弯道超车”,是王文银战略上的思维和路线,但具体到产品上,他所追求的却是执着于极致的硬功夫。

王文银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渴求“拔尖”。他总结了一个“神秘的第一法则”:人们只认识冠军,没人会记住第二名,所以做企业一定要做行业领袖,哪怕是在最细分的领域。这种对极致的追求,就是他的产品逻辑。

“我们企业的产品是排队经济,别人都会先付款后提货。怎么才能做到这样?你得把你的产品变成‘毒品’,让别人‘吸’了之后戒不掉,这就是成功。如果产品不能出现排队的情况,还不如不做。”

这样的思路,在正威子公司全威(铜陵)铜业的运营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为了打造出最顶级的产品,王文银引进了来自全球顶尖机械制造商——德国西马克的设备,这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设备,价格比其他同业者常用的美国南线公司的设备足足贵一倍,这也是当时中国引进的第一套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设备。同时,王文银还选用了最好的材料——全球最高等级的A级铜板,并提供行业最高的薪水在全球挖掘顶尖人才。

此外,为保证一流的产品品质,王文银还不惜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早年间,正威的工程师们发现制铜过程中有个参数出现了1%的偏差,一查发现问题出在乳化液上。这个问题在其他厂商眼中可能就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引起了王文银的高度重视,他立刻决定更换乳化液,哪怕需要付出高昂的维修支出也在所不惜。

为了让制作出来铜质感看起来更好,全威铜业还特别研究了一种技术,令全威的铜更加光亮,而且摆上一年也不会氧化。

“最好的设备配最好的人、最好的原料,才能生产出最顶级的产品。”让那些不敢随便买铜、对铜制品材料要求很高的大企业放心并产生依赖,是王文银从不打价格战、坚持做质量的重要原因。“这些企业一旦认定某家铜业的铜制品符合要求,一般就不会随便换了。”

产品是企业的生命线,产品不过关,一切都白搭。在王文银的“毒品”逻辑下,全威铜业的产品品质达到了业界一流,价格也是一流,每吨比行业平均高出几百元。但即便如此,全威工厂大门口每天都排满等候拉货的卡车,每年25万吨的产量一直供不应求。铜产品不但打响了正威的名声,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铜材一直依赖进口的状态。

“五差赚钱法”

铜业生意有个特点,就是现金流非常好,但利润微薄,为此,王文银曾总结出了一套“五差赚钱法”。所谓“五差”,就是指时间差、利率差、汇率差、积差和价差。比如,铜价在国际上有个特点,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天伦敦铜价大跌,明天上海铜价也会跟着跌,而这个时间差就可以把握。好比每个大洋的海面都不可能是平的,这样的不平就可用来赚出利润。”

还有一种办法,是做大规模以此向供应商压价。以铜线杆制造为例,正威的产能在全球已超过10%的份额,这样的规模给了王文银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筹码,“以200万吨采购额为例,仅压低1%的价格,就有超过10亿元的利润。”

此外,相较于国内其他同行,正威完善的铜贸易体系也成了它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盈利的重要原因。

危机中逆势抄底、逆向打造全产业链、追求极致的产品逻辑以及独特的五差赚钱法,就是王文银能够打造出如此庞大的铜帝国的独到之处。

多元产业链布局

?

创业以来,王文银和他的企业经历了五次的“基因突变”:从打工的基因转变为贸易的基因,从贸易的基因转变为制造的基因,从制造的基因转变为科技的基因,从科技的基因转变为互联网的基因,由此,也成就了五个全新的正威。

在铜业的布局逐步完善、成熟后,不甘于已有产业版图的王文银,开始寻找新的发展领域。“从制造的基因转变为科技的基因”,指的就是正威从2011年开始进军半导体和高新材料等产业链。

这些产业虽然变现能力不快,但却满足了王文银“十年打造技术帝国”的梦想。同时它们都是国家政策扶持的产业,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市场需求。现如今,正威在这两个产业链方面的建设都已初具规模。2015年底的时候,正威还开启了致力于海外市场的智能手机项目布局,与其他产业链一起,成为了正威铜业生意的战略补充和营利补给。

除了“从制造转变为科技”,正威的最后一个突变,是“从科技转变为互联网”。在王文银看来,“如果说铜业代表过去、高新科技产业代表现在,互联网大数据则代表着正威的未来。”

2015年开始,正威先后成立了贵州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河南金属交易中心和湖南国际矿产资源交易中心,围绕地方名优特农产品、银、锡、铜等有色金属及矿产资源开展线上线下交易。基于大数据管理,这些平台解决了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实体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

“大数据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庞大市场。”王文银如此说到。

王文银曾说,企业小的时候要“多种地瓜,少种人参”,或者只种地瓜;企业做了十年,做得不错的话,就要“边种地瓜,边种人参”,所以多年来王文银在相当广泛的领域展开了多元化布局,除了铜业、科技,他主要还投资了文化产业等。

“我们吃着碗里(铜业)的3000亿,煮着锅里(科技)的300亿,种着田里(文化)的130个亿,一定要把这个顺序搞清楚。这是人生智慧的成长。”

王文银的隐忍与低调

?

在13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王文银这样说到,“正威奉行的是低调的文化。在我们正威就是隐忍的文化。隐是你看到别人,别人看不到你,忍是什么?是心上一把刀,所以我们正威的文化是隐忍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一定是枪打出头鸟。所以,在中国我们每一位做企业家的要懂得隐忍的文化,在面对金钱、权利和名誉的时候,我们企业家赚取的是财富,名誉让教授去赚,权力让政府去赚。”

王文银曾被《财富》评为“2014年最具影响力50位商界领袖”,在给他的评语中有这样一段话:“他用东方人特有的“隐忍哲学”带领正威国际低调地前进。在还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他的名字和传奇的时候,他已经用20年的时间白手起家打造出一家位列世界500强第387位的企业。他的办公室里弥漫着花香、木香和书香。一年他要看100本新书,书上圈圈点点地写着他的批注。他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可以随口说出各国经济排名和行业经济数据。他喜欢说段子,诙谐幽默确又意味深长。不为人知的是,王文银还是一位盆栽高手。”

王文银微胖、个头不高,说起话来底气十足。这位出身寒门的企业家曾解释“正威”二字的含义:“我们希望做一家很正直的公司,能够威名远扬。”

带领正威一路走到现在,王文银是个心中有大格局、大韬略的人。他喜欢读书、热爱学习、重视文化,也把这些习惯植入到了集团当中。与他高调的做事风格看似矛盾的是,正威的企业文化信奉“隐忍”,“我们不要做那个‘出头鸟’,我们的目标就是‘隐形冠军’。”

这是正威的生存法则,也是它成功的基础。或许就是这种“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态度,令王文银成了外界眼中“最神秘中国富豪”之一。

和宗庆后、任正非一样,王文银的公司至今没有上市,对此他曾表示,一方面是因为正威作风低调,另一方面则是集团对现金流有着极强的自信。但随着多元业务的不断发展,最近王文银也开始透露:有了上市计划,“预计会在A股和港股分别并购一家公司,向其注入优质资产。”

对于未来,王文银的目标是实现万亿营收目标,进入世界50强,在全球拥有定价权。这意味着在3300亿的基础上,他仍梦想着再造两个正威。


来源:网络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