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张亚明:包神,向共和国报告(报告文学)

煤炭资讯网 2024/7/2 17:23:19    小说、故事、杂文

  作  者:张亚明,笔名萧枫,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学会理事。发表文学作品600多万字,著有《歌颂与诅咒》《圣火与锁链》等10部报告文学集,《探秘第三极》《信仰与使命》《权利与良心》等6部长篇报告文学,9部电视片解说词,部分作品被列为高校辅导教材。曾获中国新闻奖、报告文学奖、散文奖及政府嘉奖等20多次。


  一、铁流滚滚上高原

  从牛背上的中国到高铁上的中国,“中国速度”早已成为中国发展的代名词。

  仲秋时节,蕴含着“吉祥”的兔年过去了一大半。飞驰的复兴号列车掠过连天接地绿波逐浪的风景,追赶着静如处子动如流光的蔚蓝,载着我沿着京包铁路一路飞驰,终于来到了黄河北上与阴山对接的几字湾正顶端--包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孕育着不同的文化。这块水煮火烫的热土,对应运而生的“包神”以及“包神”的文化个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有什么样的必然联系呢?

  黄河为弓,青山为弦。永不言败的新时代铁路产业工人,正在用信仰的理念作曲,用奋斗的实践填词,谱写着使命与担当的华美旋律,抒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踏着“包神”的音符,我来到了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1号,这里是包神铁路集团本部所在地。

  “包神”的诱惑

  这一次的北疆之行,皆缘于“包神”的诱惑。

  “包神”不是神,而是国家能源集团所属国能包神铁路集团的简称。

  “‘包神’应该写进共和国国史,它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的国家“西煤东运”大动脉,是国家能源运输的桥头堡,蒙煤南下的北大门。‘包神’人个顶个的都牛掰,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不同凡响的人物……”一位曾屡获国际电视纪录片大奖的兄弟,说起包神铁路,包神故事、包神精神、包神现象,仿佛有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的狂喜,口若悬河激情四射手舞足蹈,活脱脱一副给人“洗脑”的“传销大师范”。

  煽情般的“演说”戛然而止。他那爬满艺术细胞的脸上嘴角微抿,好像当年给央视栏目组布置任务,炯炯的眼神直直地射向了我——这个任务“非你莫属”!

  我大为不解,直愣愣地与他对视。偌大一个中国简直成了铁路的世界,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的高铁网;从高速时代的“复兴号”到自动驾驶的智能列车,从普通干线的铁路运输网到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全国15万公里的营业里程,无不在以风为速、以轨为尺丈量着大国前行的步伐,哪一天没有爆响的新闻?哪一条没有独特的故事?一个从没听说过的铁路企业,还不至于吊起我的“胃口”,也不足以引起我的创作冲动吧。

  我素来不喜欢写那些感动不了我、也感动不了别人、更感动不了中国的故事,更不喜欢写那些数字堆垒的“哥德式”企业“软文”。但不得不说,我这位弟兄的演说颇有感染力——以“眼光独到”著称的大师级导演,什么题材没见过,为什么对一条铁路这么情有独钟,这么极力推荐?“包神”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价值取向又是什么?

  包神让我产生了好奇,好奇催动了我的脚步,就这样,我踏上了中国北疆这块神秘灼人的土地……

  眼前,是一座恢宏大气且造型优美的大楼—智能化、现代化的包神铁路集团本部,充盈着安然的静美。

  一块巨大的旗台石横卧在大楼前方,“一路同行一路奋进”一排字,醒目的镌刻在正中间,每个字都展现出一种伟岸的超然,每个字都凝聚着一种雄劲的辉煌,每个字都以历经风风雨雨的沧桑,昭示着“包神”在波飞潮涌的时代走过的不平常岁月。

  我跨进了包神的办公大楼,瞬时感到一种强力的磁场效应,力的凝聚正在变成力的辐射。一个个荧屏闪烁,一个个鼠标上下跃动,一组组实时数据从各地飞来,一个个准确指令从这里发出,一车车乌金发出超越的呐喊,一摞摞资料闪烁着科学的灵光;党心与民心,信仰与忠诚,在这里浓缩;智慧与汗水,效率与激情,在这里流淌……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共和国新建铁路长子,包神铁路集团营业里程872公里、专用线里程356公里,拥有全国最大的铁路煤炭装车基地--巴图塔和全国最大的横列式单场重载铁路万吨煤炭编组站--朱盖塔,跨越蒙陕晋三省区六市十七个县市,营业里程占国家能源集团自营铁路总里程2408公里的36.2%,承担国家能源集团核心矿区70%以上的煤炭装车任务和蒙古国煤炭、贵金属南下国际通道的重任,年运输能力4.2亿吨,服务于神东煤炭、宁夏煤业等16家内部企业和200余家社会企业。作为一个具象存在的包神,它有着什么独特的文化意象?

  翻开包神的成长史,却让我有了惊愕的发现——这个名字总是和奇迹、杰出等词语相联系,新闻意义上的“第一”屡见不鲜。1989年10月9日,伴随着火车的第一声汽笛长鸣,包神作为改革开放中率先亮相的铁路长子,开启了我国“煤电路港航”一体化的新纪元,更以令人惊诧的时代加速度,与1996年7月1日开通运营的神朔铁路,成为国家“西煤东运”第二条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抹去了黄土高原“坐在金山讨饭吃”的贫困梦魇。

  有人说,包神的车轮滚动出一个个包神方案、包神速度、包神智慧,也滚动出共和国区域协同的新动力、新气象、新空间。包神、神朔、甘泉、塔韩四条铁路,从蒸汽机到内燃化、电气化,迈出了运输重载化、智慧化、国际化的崭新步伐,大国重器、全球首台“国能号”24轴电力机车电力机车,拥有四个世界第一;智能驾驶万吨重载列车的成功开行,创造出七个“世界第一”。包神铁路集团构成了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铁路网,累计运输煤炭52.5亿多吨,以每秒10吨煤的流速点燃了共和国复兴的璀璨钢花,煮沸了黄土高原的一江春水。

  有人说,包神是共和国改革开放史的一个时代缩影,中国铁路发展史的一曲恢弘乐章。包神吸纳着塞北高原的灵气诞生,伴随着改革的浴火发展。一次次的整合重组,一届届的班子更迭,唯有忧国奉公,艰苦创业的脚步没停;革故鼎新,永不言败的精神没变。贾殿军、李培存、谢贵良刘曰谦、朱育民、徐耿龙、王兴中、张剑、李有田、惠舒清、南杰、孙彬、帖立彬、边利平,一茬接一茬的领导班子,一份又一份的骄人业绩,印证了这一切。他们在手与手的相握中传承着包神的接力棒,发起了一次次的冲刺,“从探索走向突破、从传统走向现代”,一棵幼苗终成参天大树。

  也有人说,包神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一头蓄满了南国的细腻,另一头系于北疆的豪放。这条游龙般的钢铁大动脉从中蒙口岸出发,穿过茫茫戈壁,越过乌拉特草原,跨过阴山山脉,深入库布齐、毛乌素沙漠,两次横渡黄河,驶出吕梁山脉,跨越600余座桥梁,穿行70余座隧道,一路闯关夺隘一路砥砺前行,一路劈风斩浪一路无悔高歌,屡屡不停地刷新着跃升的高度,为共和国版图勾勒出一条荡气回肠的铁血曲线。

  铁路是国家的大动脉,血脉畅则国力兴。由8至10分钟开行一列运煤专列的效能,到包神划时代技术革命的成功、中国智能驾驶万吨重载列车的运行,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注入了强劲动力。

  “里子”与“面子”

  文化的魅力在于个性,文化的乏味则是雷同。我心中的包神文化,是一种面子与里子、内涵与外延的综合,是一种物质外在与精神内涵的统一,是让人能够一见物质层面的环境与创造,瞬间就能联想并激活潜藏在心中的包神意象。

  包神成了我不能不写的故事。但如何跳出理想信念虚无化、文化内涵空洞化的窠臼?“碎片化”的颂歌集成,“高大上”的口号说教,并不等于真正体现出包神的精神和内涵。

  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也不会有未来。我在意包神人的现实生存状态,更在意包神文化的生成基因;我在意包神人为社会做了什么,更在意包神之路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我在意“包神现象”的社会存在,我更在意包神生存的政治生态和社会价值。而无论包神的决策者、设计者以及修筑者,最为在意的应该是——在灵魂荒漠化的时代,包神人的精神向度究竟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迪?

  “欢迎欢迎”,在本部办公楼内,我见到了包神铁路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边利平,他的眼神里充满智慧,目光如炬,一身干净整洁的夹克服透露着睿智干练的气质,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端上一杯热茶,氤氲的热气袅袅升起,在轻松自在的氛围里,边利平娓娓道来,包神的故事由此徐徐展开。在这里,我采访到了公司领导、部门经理、二级单位负责人,从大家的工作状态中,我感受到了一股坚韧务实之气,我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活力与定力!

  抑或是我采访过不同领域不少杰出人物的缘故,不知怎么回事,我对大多数被访者竟然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大家的身上似乎有股奔涌的活力在不停地流淌,有种不竭的激情在不停地跃动,有种强烈的人格魅力在不停地释放。

  大家向我谈着包神的过去与现在,光荣与梦想。我的感觉好像是在翻阅一部当代包神人的传奇,更确切一点说,是在品读这部传奇里的某个精彩的细节,心为所动,豪气顿生。那踔厉奋发的过往画面,瞬间便在我眼前剪接而成一部包神精神圣殿的构造史。

  我强烈地感到:大家把一颗心完完整整地交给了包神,大家热爱这片土地,高原上飞奔的包神列车甚于一切。

  缘于“包神”的诱惑,我在蒙陕晋相连的神秘沃土,沿着一条像历史般曲折迂回的轨道,去寻觅“包神”迂回曲折的发展轨迹。大漠边陲、草原深处、黄河两岸、河套平原、崇山峻岭,包神的铁道线所到之处,处处生机勃勃,从一个个站区充满效率的节奏里,我感受到一股涌动的热流,一股奔突的活力,迸发着创造的激情,闪射着奋进的精神。

  于是,触摸着包神的改革脉搏,感受着大高原的滚滚热浪,我发现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一个个神隐皱褶的时代人物,以及故事背后的坎坷与曲折、沉重与艰辛。

  今天捧给读者的文字,仅仅是来自我们走马观花式的采访,蜻蜓点水般的座谈,以及对“这一群人”生存与奋斗、成就与辉煌进行的浮光掠影式的人生勾勒,浅尝辄止的幅幅素描。而我则是充当了一次导游的角色,把读者带入“这一群人”活动的时代空间,窥斑见地了解一段铁路人的传奇,以及在这片土地上文明演进的艰难历程。

  深沉的呼唤

  我们将历史的指针回拨到1982年,就会发现正是那一段风云激荡的时光,孕育了包神铁路的辉煌胚胎。

  改革开放的巨轮刚刚启航,惊涛裂岸的神州注定要走进一个产生奇迹的时代。

  1982年12月26日、28日,《陕西日报》和《人民日报》分别于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榆林地区发现大煤田,储量达870亿吨》的特大新闻,随之中央各大媒体和国外媒体都转发了这一振奋人心的特大新闻。通稿的素材,来自1982年12月6日,陕西185煤田地质队提交的一份普查报告,“神府发现大煤田”!

  早在1980年,煤炭部就把鄂尔多斯盆地列为全国三大找煤区之一,如今普查探明的877亿吨煤炭储量,足以使神府煤田跻身到世界七大煤田之列。这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煤炭工业最大事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找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

  两年后的1984年10月18日,陕北籍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冯森林再次以《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的通稿,具体生动的报道了神府煤田,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第一次将乌兰木伦河沿岸裸露的两层楼高的“黑金”煤层展示在世界面前。

  时值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两天,新华社反复报道与内参呈送,中央各大媒体联动,可谓是轻重武器“火力全开”,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惊诧。据统计,有关神府煤田的消息、报道、专访、内参等,几年间多达460多条。随着媒体的强力推动,神府这块荒凉沉寂的土地也就强势进入了大众视野——

  奔涌的涛声

  改革的鼙鼓在敲响,封闭的窗口在打开,一场惊世骇俗的经济腾飞在酝酿。

  思想的解放会带来实践的突破。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联手争取,在“开发神府煤田”的申报中,主管部委在“神府”两字后面加上了一个顿号和“东胜”两个字。这一神来之笔不可小觑,“世界第七大煤田”的神东(神府、东胜)煤田,就这样列上了国务院的议事日程。

  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协调效应、低成本运营、“煤电路港航”一体化——一个充满市场活力、具有“旗舰意义”的神东模式,就这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中破天荒的产物,世界没有,中国独一。

  1985年5月15日,国家计委和国务院煤代油办公室批准,由国家计委、煤炭部、陕西省政府、内蒙古自治区联合组建了股份制的华能精煤公司,任务是负责煤田的开发投资,完善矿、路、电、港的配套设施。

  1985年8月14日,已是深夜时分,一股股鏊热的岚烟氤氲在中南海湖面,柔和的日光灯映射着硕大的办公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仍在俯首批阅着一个个急件。兀然,国家计委副主任黄毅诚《关于开发神府东胜煤田的报告》引起了他的注意,尤其是看到“矿区开发运输通道的建设步骤”这部分,副总理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审慎的目光由“包神铁路、神朔铁路亟待上马”这行字,移到了“资金来源的建议”。

  沉思片刻,李鹏副总理手中的签字笔欣然举起,力透纸背的一行字落在了《报告》右上角的空白区:“是一个好的建议,应认真付诸实施”。

  时隔不久,李鹏副总理又在黄毅诚的一份报告上批示:目前铁路运力不足,所以用煤进行补偿贸易的办法是可行的,不妨试一下。

  国务院负责蒙陕晋及宁夏的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本来决定,修一条纵贯陕西全境的南北大干线,可以带动整个陕西经济起飞,但因为耗资巨大,国家没钱,最后还是决定上马包神铁路。不仅投资少,见效快,神东煤田也可以尽快活起来。

  包神铁路尘埃落定,能源规划办公室旋即组织100多名专家,在山东胶南县召开了“神东煤田外运通路第一次专家论证会”。一是通过了神东煤田一期1000万吨、二期2000万吨、三期3000万吨的建设规划;二是一致同意建设神东煤田配套的二期铁路,即神木至朔县铁路,并初步论证了朔县以东的铁路走向与港口。

  一片神奇的黄土地,二条蜿蜒的铁路线,牵涉出众多彪炳千秋的人物故事,上到共和国政要,下到最基层的大国小民,决策者深谋远虑,铁路人踔厉图强……传奇让这片土地充满奇迹,奇迹让这片土地不断刷新传奇。

  历史的抉择

  “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共同推动,共和国相关机构的齿轮正在高速高效运转。

  1985年10月,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经过六个月的紧锣密鼓,《关于包神铁路的初步设计方案》在包头会议审定通过,设计标准为一级货运专用线,概算3.4亿元。包神铁路由华能精煤公司投资80%,陕西、内蒙古两省区各投资10%合资修建,交给地方政府组织施工。

  1985年11月4日,国家计委《关于包头至东胜、神木铁路设计任务书的批复》正式下达。

  按常规,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项目,从报送项目建议书到正式批准立项,一般至少要半年至一年。而包神铁路从立项到批复,仅用不到一个月时间——一切都是“特事特办”!

  同是这一天,国务院以煤代油专用资金办公室下发了“关于成立包神铁路建设指挥部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千奋勇任总指挥,陕西省副省长张勃兴和华能精煤公司副董事长张振和任副总指挥。张振和与千奋勇宣布,时任伊克昭盟副书记的院良臣为“现场指挥”,“当两年铁路书记”。

  与此同时,包头黄河铁路大桥于11月先期动工,奏响了包神铁路建设的序曲。

  铁路是神东煤田开发的生命线。11月12日至13日,李鹏副总理风尘仆仆地再次来到神东视察,反复强调:关键是修建铁路,没有铁路,一切都谈不上!

  关于神东煤田的开发与包神铁路的上马,各种类型的会议开了无数次。最重要的一次,当属1986年6月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

  这次会议由总理亲自主持,李鹏、宋平出席,煤炭、铁路、水电、化工、冶金等部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国务院能源规划办公室等单位和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专门“研究加快发展煤炭工业问题”,这次会议承延着浓烈的市场意识,释放着鲜明的改革态势:

  一是明确了隶属关系——神东煤田开发由国家计委管理,投入资金主要从煤代油基金中出;

  二是确立了神东煤田的战略地位——列为国家能源战略重点项目西移及“七五”期间重点项目,并由前期准备转为立即上马;

  三是明确了铁路建设规划——与煤田开发相配套,前期要修一条神木至包头的铁路,后期再修一条从神木至朔县的铁路。

  一切评估、一切预感、一切争论,终于有了历史的结论。

  9月4日,李鹏副总理再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议定了能煤华精公司的任务、经营方式,铁路建设及煤炭出口等具体事项。

  杀开一条血路!

  如同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要伴随着阵痛,包神铁路的诞生,注定是一场悲壮而又英勇的实践。

  神府东胜煤田的第一期工程,简而言之,就是一建煤矿,二修铁路——煤矿年产1000万吨,铁路全长172公里。

  国家从“压油办”“压”出了6亿元资金,煤矿、铁路建设各分3亿元——这就是神东开发的全部“铺底金”。

  既要少投入、又要多产出、快产出,穷得没钱是囊中羞涩的客观现实,又要像百米冲刺那样跑出高速度,既要缓解国家的财政困难,又要尽快给国家作贡献,这就是初心与使命。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无奈。一切,似乎是那么的现实。计委副主任黄毅诚在犹豫,“项目管理、专款专用、突出重点、讲求效益”,是专项资金的使用原则。市场化之路刚刚探索,修铁路,架桥梁,建车站,严峻的“资金饥渴”究竟怎么解决?

  改革,注定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修铁路要征地,给地方1.3亿元;剩下的1.7亿元,用于铺路造桥打隧道。按照当时每公里相同的铁路标准,设计院的设计概算是南方600万元、北方400万元。而172公里的包神铁路,每公里的基本预算却不足100万。3亿元能修出什么样的铁路?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已全部由拨款改为贷款,“企业债”试点等为神东煤田开发和包神铁路筹措资金建设开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缺乏地质资料,缺乏技术人员,缺乏现代化的修路工具,缺水、缺电、缺氧、缺粮、缺柴……显而易见,包神铁路的艰难进程和痛苦的嬗变,迫使我们的改革家必须在夹缝中杀开一条血路!

  “对历史负责!”成了院良臣的口头禅。指挥部的职责范围很明确:控制施工进度,管好用好建设资金,政府沟通、征地拆迁,各方协调、线下工程,招标分包等前期工作,都属于指挥部。工作千头万绪,如何调兵遣将,科学指挥?如何科学布局,科学管理?包神铁路工程庞大,工期紧张,安全隐患极多,成本压力极大,“怎样控制源头,节约每一个铜板?”

  院良臣不愿留下一丝一毫的历史遗憾。

  “对历史负责”,首先要严把工程设计关。院良臣清楚,追求高速是为了创效益,节约每一个铜板,实现低成本投入,更是直接效益。尽管“强本简末、着眼发展、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建设理念已经体现到图纸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但院良臣还是对着一串串数据在琢磨,设计的线路是不是完全符合实际?穿越沙漠的“路线图”是不是切实可行?成本还能不能压缩再压缩?还有没有优化、简化的空间?他要照着设计图纸标的路线,一段一段地考察论证,一项一项地亲自踏勘核实。

  于是乎,“压、控、减”的“三字经”,就成为院良臣降低造价、节约投资的经典。道砟片石原设计是由包头石场供应,他们踏遍了沿线半径30公里以内的沟沟岔岔,终于找到可利用的石料,仅此一项节约料价和运费1300多万元;改变关碾房一段线路和站址,改变路堤防护方法,缩短桥梁和取消沙漠地段部分涵洞……变更设计不仅节省了大量投资,也使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周利忠,原包神铁路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从包神铁路的酝酿、动到诞生,见证了包神铁路发展至今的喜怒哀乐。他说,“院良臣与内蒙古和陕西地方政府密切协调,迅速达成‘要想富、快修路’的共识,达旗由副旗长白云庆挂帅,成立了‘支援铁路建设办公室’,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无论是路基清表、房屋拆迁,还是电力线路迁改、路基施工,地方政府全力支持。院良臣提出,除将特大桥、大中桥和铺架工程分包给铁路专业施工队伍,路基土石方、小桥涵、防护工程、房屋建筑、水源工程等,凡是地方能干的都分包给地方,开创了以工代赈合作共建的新范式,花小钱办大事,一大笔资金就这样省了下来。”

  1986年8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一声令下,犹如荡魂摄魄的“集结号”,一支支“军转工地”铁道兵成为“主力部队”,云集铁路沿线。

  一面面战旗猎猎高扬,一支支铁军掀起弥漫硝烟。中铁第十九工程局群雄逐鹿,一举中标为总承包单位。

  中铁第十四、十七、十九工程局铁血雄风,承担了大、中桥、隧道、铺轨及站舍工程。

  ……

  大兵团作战、大举措推进、大行动快上,一个个节点同时打响,滚滚的车流、鼎沸的人群,汇成沙场秋点兵的雄浑,金戈伴铁马的豪迈。南腔北调的乡音,大气磅礴的气势,犹如一支奔放而欢快的时代交响,猛烈地摇撼着这块蛮荒的黄土地。

  这是何等壮观、何等诗意的一种景象!

  精神的海拔

  一座座桥墩在汗水浇铸中拔地而起,一道道丘陵在弥漫硝烟中渐渐变为坦途,一顶顶帐篷标注出精神的高度。“灯笼火把施工,人拉肩扛搬家,”铁路修到哪里,流动的“帐篷之家”就搬到哪里。帐篷每一次移动,铁路便前进了一程。绿色的帐篷变旧了,青春的脸膛变黑了,建设者们用军人的刚毅和无畏,创造了沙漠上修筑铁路的奇迹,也用生命和青春书写了一部伟大的史诗。

  什么是精神?筑路人在荒漠里肩挑背扛,日夜奋战,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忍着高原的烈日与洪荒,冒着风雪的凄厉与肆虐,好多人甚至忘记“今夕是何年”,饿过劲反而不知道吃饭,没人请假,没有怨言,没有叫苦,就是一个字——干!

  或许我们见惯了太多纸糊彩绘的英雄,才会觉得这些活生生的包神筑路人更为生动。

  49岁的副总工程师段志强,累瘫在办公室。他查出了严重心脏病,医生命令他住院治疗,他却一直带病翻越10几公里长的转龙湾、巴图塔沙漠。去世时他留下的三本厚厚的工作日记,上面详细地记载了包神铁路建设每一天的进展情况,而在这本日记的最后一页正是那次B超的诊断结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啊”,说到这里,周利忠声音戛然而止,一脸的凝重……

  在包神人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崇高,什么叫伟大,什么是牺牲,什么是奉献!

  时间老人气喘吁吁地跑到了1989年,进入了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催人奋进的季节。

  对于包神铁路人来说,真正享受到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开心和快乐。

  1989年的日历刚刚翻开,一条令人振奋的喜讯便从中南海传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议定:修建神朔铁路。

  3月15日,国家计委的红头文件正式下达:“批准神朔铁路开建,全长270公里、总投资22.6亿元。”

  消息传来,包神人特别开心。

  要知道,从1986年6月25日,国家计委“同意建设神木(大柳塔)至朔县铁路”到“批准神朔铁路开建”,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零九个月,如今终于批复下达。包神与神朔,两条铁路可是同宗同脉,同属于神东煤田,包神人怎么能不开心?

  这个春天让包神人开心的,还有一个与包神直接关联的“高碑店协调会议”。

  1989年2月,元宵节刚刚过去,北国的寒冷还在四处施虐,一个高规格、大阵容的“包神铁路运输协调会议”便在河北省高碑店铁路运输处召开。

  铁道部、华能精煤公司、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北京铁路局、呼和浩特铁路局、北京、包头、大同、天津等铁路分局、铁道部十九、十四、十七工程局、以及秦皇岛、天津港务局、铁路运输处等单位的56名负责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是一次给包神铁路“开宗明义、定性定位”的会议——联结着历史和现实,铺展着希望与生机。从23日到24日,两天的讨论议题只有一个——“尽快发挥包神铁路在神府东胜煤田开发中的先行官作用”。

  这是一次“创新机制、争抢速度”的会议,“包神铁路开通临营运煤会议纪要”明确写道:

  确定了包神铁路“先通后备、固本简末”的联合运输雏形——先后引入中铁十六局、中铁三局、中铁十九局、中铁二十局等单位,大胆探索一条“联合运输、共同发展”的新路。

  “最后一根钢轨铺设完毕,包神铁路全线贯通!”1989年3月8日,十九局一处铺架队从神木县大柳塔镇庄严报告,包神铁路正线竣工,具备初步开通条件。

  1989年3月10日,一声汽笛惊醒了沉睡已久的内蒙古高原,包神铁路第一列运煤车满载着煤炭,从沙沙圪台站缓缓驶入万水泉南站,标志着包神铁路北段历经7个月的试运营拉开帷幕。

  历史覆盖了昨天的一切。筑路人如何艰苦卓绝悲壮拼杀的场景我无法一一回放,只想告诉读者,“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初始于深圳响遍全国的这句口号,在包神铁路建设中演绎出了新的神话——

  包神铁路从1986年5月30日在黄河南岸开工,到1989年3月10日试运营,无数个奇迹在这里诞生,无数个纪录在这里打破:

  包神铁路项目总共完成路基土石方1602万立方米,桥梁隧道81座,铺轨222公里,建车站17个;

  除去受灾、缺轨停工的时间,实际工期不到两年时间……

  院良臣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时任国家能源部部长黄毅诚部长多次视察了包神铁路。1987年,我陪同他坐着212吉普车,从包头万水泉起点站开始,沿着坑坑洼洼的施工便道,直至终点站大柳塔,察看了全线工程。通车之前,黄毅诚部长赞不绝口地评价说,包神铁路建设速度快、造价低、质量好!”

  历史的穿行

  1989年10月9日,包神铁路步入了彪炳史册的日子。

  朝阳映染着东边的天空,时维金秋,万物呼晴,群山起舞,黄河扬波。

  大柳塔车站人头攒动,鲜花绽放,就连空气都弥漫着一种喜庆的味道。

  9日8时,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乘坐的专列从包神铁路万水泉站驶来,缓缓停靠在大柳塔火车站。在候车室,手腕微动间,挥毫走游蛇,“煤海筑路,支援全国”八个大字题词就出现在人们面前。

  总理的题词浓缩了多少希望,饱含了多少温暖?拨动了多少筑路人的心扉,带来了多少精神的力量?

  燃爆的人群,激情的笑脸,多情的万物,都在向着太阳发笑。

  同来参加通车典礼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能源部部长黄毅诚、铁道部部长李森茂、国家体改委副主任贺光辉、中国统配煤矿经销公司总经理于洪恩、国务院压油办公室主任王传剑等,脸上全是舒心的笑容。

  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省长侯宗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群、自治区主席布赫,精煤公司董事长肖寒、总经理梁正言、副总经理申世铨等各级领导,个个情不自禁地鼓掌,个个露出喜悦的微笑。

  摄影机高高地架起,照相机伸长了脖子,记者们对好了时代的焦距。

  在庄严的历史面前,大柳塔倍显庄严的意味。

  8时30分,包神铁路通车典礼开始。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通车典礼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热烈祝贺包神铁路胜利通车……我们希望,包神铁路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云起而雾生,风起而雷动。包神铁路宛若一条翘首欲飞的钢铁巨龙,笑看风云,横空出世。

  时针,指向了定格历史的时刻。

  上午九点整,悠长的汽笛在煤海腹地第一次响起。

  面对“曙光漫上天际时的骚动”,包神列车开始了历史的穿行。仿佛整个民族的志气、力量和智慧,都在这里汇聚,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都在这里发出了和谐的奏鸣。

  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跨越了农耕文明的封闭门槛,冲决着历史沿袭的惰性关隘,包神列车一路穿云破雾,一路呼啸前行,由大柳塔车站向包头方向徐徐开去……

  沧桑神东,一跃千年。黄河文明和高原文明在这里碰撞了几千年,何时见过今天这样撼人心魄的时刻?满载“乌金”的钢铁巨龙以摧枯拉朽般的腾跃姿势,跨越着封闭、愚昧和落后的亘古荒原,宣告着一个旧秩序的覆灭与新秩序的诞生。从此,神府、东胜煤田大规模开发全面铺开,包神铁路作为“煤电路港航”的重要组成部分,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两大重任——国家能源保供的桥头堡,服务国计民生的生命线。

  包神的诞生,是过去的故事,也是未来的故事。

  伴随着时间的一性,包神列车乘大势,行大道,一路叱咤风云,一路高歌长啸。

  二、丝路回荡大风歌

  历史的车轮带着革故鼎新的轰鸣驶进了21世纪,穿越时空的“丝绸故事”融入了“一带一路”的崭新元素,也融入了包神铁路人的智慧和方案。如今横贯北疆、气贯长虹的包神铁路集团宛如一条东方巨龙,肩负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景,加速着中华文明的强劲延伸。

  我们的越野车从包头市出发,沿着漫长的丝路向乌拉特中旗一路疾驶。“要讲好一棵树的故事”,耳边不时响起包神铁路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边利平的嘱托。此行所向,是包神铁路集团的甘泉铁路公司。而我要寻找的,是包神精神在千年丝路中的脉动。

  戈壁荒野寻“甘泉”

  我不想以单纯的“卖荒凉”取悦读者眼球,也不想“卖挫折”抒写悲壮,但张骞创造的历史记载在竹帛史卷上,甘泉人创造的历史却是烙在沙漠戈壁中,这篇报告的主题究竟如何提炼?

  甘泉铁路是国家能源集团为贯彻我国能源发展“走出去战略”而修建的国家Ⅰ级单线电气化重载铁路,是蒙古国TT煤田、OT铜金矿等主要矿区最近、最便捷的铁路运输通道,以进口焦煤、铜精粉为主要发运品类。甘泉铁路投资概算总额78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36个月。甘泉铁路公司2010年8月成立以来,边建设边摸索,创造出我国铁路建设史上18个月建成333公里线路的“甘泉速度”。建成后的甘泉铁路设有16个站点,与国家能源集团既有的包神、神朔、朔黄铁路、黄骅港互联互通,形成了路港联网联运的新格局。

  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运输格局,决定了包神铁路集团的所有铁路线都必然会成为连接煤炭产地和消费地的重要纽带。但过去那么多年,甘泉铁路这条线似乎一直在矛盾和痛苦中挣扎。虽然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理解,却又“羞羞答答半遮面”,遮遮掩掩地躲避着媒体视线,让人有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感。究其原因,就是“甘泉开通之日,即为亏损之时”。

  虽则如此,这条承载着国家能源集团厚望、肩负着时代重任的铁路线,从没有淡出世人关注的目光,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许多人还是关注着甘泉公司的悄然变化。尤其是摒弃了歌功颂德式的“高调”宣传之后,新时代的人们似乎特别注重以逆向思维“看世界”。2024年1月,包神铁路集团发布“2023年度十大新闻”——治理扭亏脱困,甘泉铁路首次盈利。甘泉铁路公司2023年实现盈利4279万元,自开通运营以来首次实现年度盈利,终于揭开了她的面纱露出真容,散发出光华四溢的独特魅力,由此回应了人们的种种好奇与不同的解读。

  其实,甘泉铁路公司的发展浓缩了这个时代太多的责任与尴尬。

  为了深刻了解伤感飘逝的昨天,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包神曾经度过的那段困惑时光。

  铁路只有多拉快跑低成本,才有优势获得高效益。2013年的整合变革,3条新线甘泉铁路、塔韩铁路、巴准铁路,均开建于煤炭“十年黄金期”的末端,2013年前后建成时,正值煤市跌入四年冰封期。新线长、投入大、运量低,通车即亏损,多跑多亏、少跑少亏、不跑也亏——铁路的价值几乎归零。

  最尴尬的是甘泉铁路。

  任何企业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命运密切相连。作为国家能源集团第一条连接境外口岸的铁路,甘泉铁路南起包神铁路万水泉南站,向西跨越昆都仑河,穿越乌拉山,向北延至中蒙边境中方口岸甘其毛都,与既有的包神、神朔、朔黄铁路、黄骅港互联互通,并入全国路网,对于深化对蒙合作,推动中蒙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国内煤炭进口最多的口岸,就是地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甘其毛都口岸。时任“中蒙跨境铁路建设筹备处”主任王尚军介绍,甘其毛都口岸处于“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前沿和节点,毗邻蒙古国资源丰富的南戈壁省,是距离蒙古国塔本陶勒盖煤矿和奥尤陶勒盖金铜矿两大矿山最近的陆路口岸,总面积60%以上的地下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距离甘其毛都口岸190公里的是探明储量64亿吨的塔本陶勒盖煤矿,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未开采煤矿之一;距离甘其毛都口岸70公里的是储量居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铜矿奥云陶勒盖矿群。

  甘泉铁路的定位是对接蒙古国的国际煤炭大通道。但甘泉铁路因其远离国家能源集团核心矿区,得天独厚的口岸经济又不能直接转化为核心动力,下游煤炭运输市场变化莫测,车流计划由国铁配置,诸多不可抗拒的因素叠加,直接导致了甘泉铁路的“无米下锅”,需要“找米下锅”。

  随着国内焦煤主要产地面临枯竭,未来中国进口蒙古的焦煤及其他能源、矿产比例还将出现进一步增长。中蒙两国正在加快会商,争取铁路尽快上马对接。

  对于甘泉铁路公司来说,这个信息无疑是一个福音……

  “甘泉铁路公司到了!”随着司机的话音,我放下了手中的甘泉铁路公司资料。

  甘泉铁路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王明强接待了我们。

  王明强,大高个,硬朗坚挺的身板,身穿蓝色短袖衫,真诚中不乏质朴,宽厚中又不失严格。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这句话说得太对了。”提起甘泉那段周期最长的市场低迷,王明强除了感慨不已,微皱的眉宇间依然带有一种沉重与痛楚。他说话带着鼻音,语速平缓重,听着他低沉的往事回溯,我的心里也承受着一种莫名的压抑之感。

  2013年6月,包神铁路集团一纸任命书,把王明强推上了甘泉铁路公司发展的历史舞台。

  从零开始,带着包神铁路集团领导的厚望与嘱托,王明强从草原钢城包头来到“天苍苍,野茫茫”的海流图。虽然是临危受命,步履上带有些许的沉重,但透过他那挺拔的身躯,人们看到了一种迎风傲雪的坚毅与力度。

  低谷中起跳

  王明强不是上任就砍“三板斧”的角色,也不是猛烧“三把火”的主,他认为,“摸牌就打那是匹夫之勇,只有精心运筹稳住阵脚,才能蓄势出击杀出重围!”

  从上任的那一天,连续一个星期,人们都没看到王明强公开露面,脚不沾地就是对他的含蓄形容。只见他拿着一个小本本到处奔忙,从机关部室到沿线的站区直至班组,到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看记录,查设备,钻库房,看现场,找人谈话,了解情况,掌握制约企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无奈的现实和严峻,远远超出了王明强的想象。

  原始和现代在这里交织,超前的线路设计与落后的配套设施,构成了幽默的视觉画面,值班员的车机联控操作靠的是旧式手机,货运员用着最原始的手工制票。铁路无货源或货源少结构单一,空有运输能力却使不上力气,经营压力大;公司本部和车站均按最小规模配置,力量薄弱,安全生产压力大。

  货源告急!设备维护告急!车务、工务专业缺人,“三电”专业还是缺人……

  看着公司账户,王明强好像面对一个焦虑放大器,揪心的数字平添了更多的焦虑,333多公里的运营线,三个账户竟然凑不够十万元,怎么能保障公司运转?库房的电灯泡坏了,仓库保管员自己花钱买了一只装上。“即便是到集团公司开会,甘泉铁路公司的干部总是自惭形秽地躲在靠后位置,觉得自己辜负了集团公司的重托,连头也不敢抬,更不用说与主席台上的领导对视了。只是在心里憋着一股气,琢磨回去怎么干?

  “包神铁路集团上下都在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甘泉铁路绝不能在高速路上赶牛车!”王明强发出了动员令,“我们必须主动出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创业,需要白手起家的创造信念;创新,呼唤敢为人先的大市场观。口岸货源短缺,怎么办?找“婆婆”!王明强跑了出去,“三寸不烂”的努力,争到了理想的结果:甘泉铁路可以自主吸收货源,自主浮动运价,自主和市场接轨。“三自原则”立竿见影,国有资产盘活了,效益出来了。一系列“激活内动力”的主题活动开展起来,“扭亏攻坚看党员,建功立业在甘泉”、“闯市场,比贡献,争夺货源为甘泉”。强烈的赶超意识渗透到每个职工的每根神经细胞,每个部位,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在紧张有序地向前推进。

  全员营销,主动出击,不啻为扭亏脱困的绝招。无论是“运筹帷幄”的董事长王明强、总经理张学军,“保驾护航”的纪委书记王龙江,还是一个个站区主任、工班长,往往都会在探亲访友之际,茶余饭后之时,详细介绍甘泉铁路的特点及优惠价格。有人休息时间不休息,走访企业,寻找货源;有人利用微信群,寻找商机;还有人把电话“长”在耳朵上,通过电话捕捉信息,全员营销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这一招还真灵,亲情友情,真情互动,“朋友多了路好走”,拿回了一批数额可观的订单合同。

  变“坐商”为“行商”。外赴各地挖货源,用各种优惠政策求货源,用优质的服务保货源;“引进来”,通过阶梯运价、减免运杂费、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协调、成立货运中心等措施,留住货源;“转模式”,提高区段的通过能力,盯控装车作业进度、压缩车辆周转时间,提高列车牵引重量,提升非煤运输增量,“安全运输、优质服务、价格公道”的理念吸引了货主企业,吸引了毅腾、皓翔、中铝等乌不浪口地区主要客户入线发运,非煤品运输成为新的运量增长点。

  人际交往是患难见真情,市场竞争则是疲软见真功。甘泉铁路公司扭亏,物流服务分公司也功不可没。物流服务分公司主动出击,挖掘管内潜在货源,物流服务公司总经理杨兴文和副总经理乔龙飞分兵出击,带领人员亲自跑遍大江南北,展开情感外交攻势,炼钢炉前,化肥车间,水泥厂里,到处留下汗水浸润的足迹,理解与沟通架起了信任的桥梁,在原有非煤货物品类的基础上,新增兰炭、钢渣等大宗货物,货运量呈递增式发展。优质与低价倾斜了竞争的砝码,合作共赢的协议签订了。

  2018年,包神铁路集团入选“双百企业改革”,随着经营权的下放,“蒙煤南下”的战略浮出水面,也给甘泉铁路带来了难得机遇。面对市场“放得开”,强化管理“管得住”,追求效益“搞得活”,全员营销你追我赶,“千树万树梨花开”,各类订单纷至沓来,“大珠小珠落玉盘”。安全生产创纪录,运量年年在增长,经济效益在提高。

  在王明强躬身前行衣带渐宽的背影中,在班子成员“不要作秀要实干”的行动中,在全体员工宵衣旰食的艰难跋涉中,甘泉人迎来了希望的曙光。2023年,甘泉铁路公司一举扭亏为盈,成了“包神速度”的强大助推力。

  只为“甘泉”这条“线”

  穿过荆棘,踏过泥泞,破壁突围的甘泉人迎来熠熠的希望之光。

  甘泉铁路沿线各站旧貌换新颜,一座座办公楼、宿舍楼相继落成,网络信息化成为生产生活的新常态,自来水管一拧汩汩出“甘泉”……。低谷中起跳、逆境中冲撞的甘泉人,终于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荣誉与尊严。

  三年疫情期间,道路港口封闭、运输通道受限,包神铁路集团“以铁路运输为主线,突破行业界限搞物流,多元经济促发展”的战略方针付诸实施。甘泉铁路公司积极主动对接各级政府,精准施策开展市场营销,了解上下游企业运输需求,并持续深化货运受理方式、运输组织形式改革,建立供需联动机制,个性化制定“一企一策”运输方案,大力发展铁路全程物流服务,“铁老大”到“店小二”的现代化物流转型,赢得了市场更收获了掌声。

  什么是自豪?什么是风光?什么是荣耀?这些,每个甘泉人都切切实实地享受了,所有的困难、委屈,都在扭亏的捷报中化解,所有的牢骚、怨气,都在铁轨与车轮的碰撞中消融。

  风雨坎坷成大道,高天厚土写风流。纵观转型期中国的摩擦与阵痛,回眸甘泉人“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雄风与英姿,我久久地沉醉于一种震撼之中——甘泉之路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跋涉之路,也是一条勇往直前的开拓之路,更是一条躬耕奋进的发展之路。

  “站在甘泉看甘泉,我们有进步,有发展,这是事实。但跳出甘泉看甘泉,与兄弟单位一比,差距就太明显了。”虽然扭亏的硝烟已经落定,从王明强略带疲惫的面容里,从他对扭亏脱困的回顾中,不难触摸到一种复杂的内涵——有着痛苦的欢乐,未竟的遗憾,也有负重的艰辛,和对美好的期盼。

  此情此景,使我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同情,也油然而生一种尊敬,“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年,与兄弟单位比,是不是有点委屈?”

  针对我的发问,王明强舔了舔有点干裂的嘴唇,有点苦涩地笑了笑说,“委屈什么呢?哪个单位都有难念的经,都有不如意的地方,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好”。“党员干部不能只是个光鲜的牌子,关键的时候你没有担当,还要你做什么?你说是不是?”

  我似乎读懂了王明强眉头紧皱、不苟言笑的内涵,他天天在为甘泉的生产发愁,为铁路的安全担忧,为职工的生活谋划。

  遵照王明强的建议,我们开始了“一棵树精神”的寻觅——甘泉铁路最北端的甘其毛都,究竟拥抱着一份怎样的神秘与深邃?

  刚出海流图,地势逐渐升高,周围大多是小土包,这里便是沉淀着几百年历史的草原丝路。从明清时代起,这便是一条通往外蒙古的重要贸易通道。

  一声冗长高亢的列车鸣笛声传入耳鼓。一辆货运列车就像一条钢铁巨龙,带着一股强的草原风,由甘其毛都口岸穿山越岭卷地而来——这穿越时光的列车跨过古老的赵长城,碾碎历史的尘灰与纷乱的荆棘,正驶向悠远祥宁的未来。长眠茂陵的汉武帝怎么能想到,他让张骞和霍去病等人开辟的这条丝绸之路,在2000年后的今天,竟然成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的历史符号?他又怎么能想到,“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将要据此打造全球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汽车一会在山包上跳跃,一会又在沟壑中奔跑,行进间风景迥异,满眼的绿色转瞬变成了流沙的旷漠、裸露的黑石。从车窗望去,现实已没有诗意的空间,只有真实到残忍的存在,苍莽无垠的高原袒露着原始的野性,苍茫的戈壁带来莫名的静寂气势,耳边的风似乎变得粗犷而有力。突然间的压抑、苍凉和无助感,让我倏然想起长期在这里生活生存的甘泉铁路人……听不到悠扬的马头琴声,看不到穿梭在林间小道的牛羊,有的只是寂寥的大漠,忧郁的戈壁。

  荒漠与废墟的感觉,愈加浓重地扑面而来。大漠连着大漠,戈壁接着戈壁。更大的戈壁、更多的沙漠,似乎一直延伸到了甘其毛都口岸。难道说,大的辉煌总是在大地荒凉之后吗?

  终于,汽车缓缓停在了共和国雄鸡型版图的鸡背部分。

  好大“一棵树”

  中蒙边境的甘其毛都,矗立着庄严的国门,国门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彰显着大国气势。

  难怪有人把甘其毛都口岸誉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这里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陆桥经济和国际贸易大通道的最前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为中蒙商会而建的钟楼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苏力德”充满了异域风情,成为口岸的标志性建筑。呼啸的西北风,新建的工业区,繁忙的运煤汽车、热闹的市场、熙攘的游客、不同语言的生意人……甘其毛都口岸正焕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甘泉铁路的起点甘其毛都火车站,就坐落在这里。

  甘其毛都口岸成为中蒙最大煤炭贸易口岸,甘其毛都站成为甘泉铁路以至于国家能源集团铁路网络的北大门,而甘泉铁路也成为名副其实“国际铁路”。

  甘其毛都从历史的烽烟中走来。回望公元六至七世纪,这里是草木丰盈的优良牧场,契丹人“追逐水草,经营牧业”的游牧之地。三百多年前,草原古道旌旗漫卷,康熙大帝御驾亲征,大败噶尔丹。民国十五年,冯玉祥将军率部由莫斯科取道乌兰巴托,踏过甘其毛都这片热土,出乌不浪口,走乌镇,誓师五原,革命烈焰映红边陲一线天。

  甘其毛都在蒙语中意为“一棵树”。如今环目四顾,山几乎成了秃山,土地成了荒漠,哪有一棵像树的树?只是偶有几根随风抖动的野草宣示着生命的尊严。

  甘其毛都站区党支部书记、主任柴峥嵘领着我们参观了甘其毛都口岸庄严的界碑,还有繁忙的甘其毛都火车站货场,一个个装满货物的集装箱整齐排列在站台上,一列火车缓缓驶入准备装车。

  柴峥嵘说话做事干净利索,据他介绍,繁忙的口岸运输是铁路货运上量的一个缩影。每天至少有一千多辆满载百吨煤炭的汽车从蒙古国入境甘其毛都口岸,然后转由铁路货场,一列列装有煤炭的集装箱便运往祖国各地。

  1996年包头铁路技工学校毕业的柴峥嵘,直接分配到包神铁路乌兰木伦站,扳道、调车、信号、值班都干了个遍,丰富的阅历,务实的精神,加上一大摞奖状证书,十多年后成了金泉站区“操盘手”。2021年干部交流时,他与前任甘其毛都站区主任孙建民对调来到了这里。

  如何实现增运增收,是柴峥嵘上任以来思考最多的问题。为了增加铁路运量,制订切实可行的物流方案,他不知下了多少功夫,从季节性简单贸易到开放的互市贸易,从大宗煤炭进口到多元化产品运输,从结合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到制订运输方案,他充分利用装车能力,不断加大铁路发运占比,力争全方位满足客户发运需求。

  柴峥嵘介绍了他刚到金泉站的点点滴滴。当时作业无流程,扳道靠人工,信号靠手动,操作人员两班倒,危险性大,总害怕安全出问题。他就跟着当班人员进行双作业、双盯控,12个小时作业,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天天都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住在简易平板房,吃着大锅饭,人送绰号“拼命三郎”。

  柴峥嵘介绍说,“有一年风大,‘呜呜’吼叫的大风皮鞭一样抽打着一切。9级以上的西北风持续了6小时,西北风挟裹着的飞沙走石,彩钢板房的顶子刮走了,大家把篷布一搭,照样睡得特别香甜,因为大家太累了,早上醒来头上脸上、鼻眼口腔全是土,动动嘴,牙碜得很。”

  “大风起兮云飞扬”。说到西北沙漠,人们瞬间就会联想到黄沙蔽日的影像。西北高原的降雨量少得可怜,沙漠戈壁的年降水量更是赶不上蒸发量,甘其毛都就这样被烤干了。几百年来,人们让风撵着,让沙追着,纷纷逃离了这里,楼兰古国的文明以及繁荣喧闹的古代丝绸之路,也就悄然消失在滚滚的沙尘暴之中。

  “来到甘其毛都,条件更艰苦,甘其毛都附近,19%的线路处于荒芜多沙的戈壁滩,13公里线路处于严重沙害地段,常年受沙害侵袭。环境恶劣,电话打不通,吃水要到40公里外去买。冬季室外气温低至零下35摄氏度,夏季地表温度高达60摄氏度。2016年,包神铁路集团与地方政府多次协商,‘引水入站’终于让这里的干部职工喝上了‘甘泉’”。

  于是就有了这感人的一幕。孙建民与柴峥嵘,都是包神铁路集团响当当的干将。他俩进行交流任职时,在手与手的相握中,孙建民饱含深情地说,“哥们儿你来了,也到了考验你的时候了。我在这里五年,酸甜苦辣都尝了,除了组织货源,风沙治理你要多下点功夫。每年6级以上的风达150多天,每年四五月份最辛苦,一天用装载机装车8至9列。还有一点要注意,新老职工走马灯似的,有一年中铁十六局劳务人员流失了30多人,培训压力大,安全压力大。”

  有人说,这是一个缺少感动的时代。回望公元六至七世纪,这里是草木丰盈的优良牧场,契丹人“追逐水草,经营牧业”的游牧之地。如今环目四顾,山几乎成了秃山,土地成了荒漠,不见一棵树,偶尔有几根野草在秋风中瑟瑟抖动。我望着甘其毛都火车站被沙尘暴撞击的墙体,体味着一个个清沙人粗糙掌心的阵疼,抚摸着为抗击风沙编织的梭梭、柠条防沙林,重复着甘泉铁路人踏在荒原上的深深印迹……我真真切切地感动了,我在想,伟人创造的历史都记在了史册上,甘泉铁路人创造的历史却镌刻在沙漠中,而沙的印记、风的印记又会悄悄地淹没这悲壮的一切。

  那是2021年5月22日,刹那间黄沙蔽日。最大风力瞬时达到11级,30.9米/秒,骤起的狂风发出凄厉的呼啸,从沙漠卷来的尘霾漫空遍野,天地凝缩成灰蒙蒙一团。灰蒙蒙的沙尘遮挡了人们的视线,几十米开外的楼房模糊难辨,外出的人们往往蒙上纱巾,戴上口罩,吃力地在风沙中行走。

  站区工务副主任白少伟接到运转紧急通知,“上线清沙!”57名干部职工组成的“清沙突击队”迅速集结,迎沙而上。如刀般的风沙肆意地拍打在突击队员脸上,却丝毫不能阻挡他们挥动铁锹的速度,几个小时过去了,积沙地段被全部清理。清沙队员却成了“兵马俑”,一个个浑身泥土包裹,习惯地眨巴着眼睛,过滤着泪水里的沙尘,不停地摇头晃脑,倒出耳朵里的黄沙,“脸盆底的沉沙代表的就是我们的战果。”白少伟笑着说道。

  诚如央视《朝闻天下》主持人所说,“为了整治沙害,一群治沙人在作业点长年驻守,全力保障着每一趟列车的安全通行。”

  白少伟介绍说,清沙并不是甘其毛都的专利,每年的三到六月份,从金泉到甘其毛都的整个甘泉铁路线,清沙都是常态,9到11级的大风并不鲜见。他现在负责108公里线路,100组道岔,54公里站线。管着67名委外员工,分放在4个车站。沙害最重的是巴音杭盖和昌吉高勒两站。两根枕木50公分的间隙,前面刚清完,后面就填满,今年4月21日,飞沙走石,沙埋轨面,逼停了火车,清沙队整整清了24小时。类似这样的清沙战斗,每年不知道发生多少次,哪一次不是如此的顽强拼搏?哪一次你能分清谁是党员干部、谁是普通职工?只知道脸上流淌的都是汗水,衣服浸满的都是泥浆;你也说不清谁是典型、谁是英雄,只有一个个疲劳过度啃着大馍打盹的瞬间画面,脚踝扭伤不下火线的动人故事。

  这就是当代甘其毛都铁路人的精神风貌。哪个人的离乡背井,都是为了诗意的寻觅,为了自己的梦想。甘其毛都站区职工属于“青春团队”,大多是从繁华都市里走出来的青年学生,“独生子女多,大中专毕业生多,娇生惯养的多”。他们对大漠戈壁的印象和理解,仅限于书本上“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慷慨悲壮的诗句……然而,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黄沙覆盖的轨枕扣件,周而复始的清沙治沙,是不是要重新审视自己?还要不要继续干这份工作?

  “当时的我特别不自信,对未来充满了怀疑。后来我想,一棵树都能生存几百年,我还不能坚持?”一位年轻的清沙队员笑着说。

  一位年轻的清沙队员告诉我,他毕业选择“去看蒙古大草原”。然而,只见“天苍苍野茫茫”,却不见“风吹草低见牛羊”,便有些失望。特别是到了甘其毛都,一次次沙海沙,都是生命对自然的一次次强力冲撞,他曾动摇过。但公司组织开展的“一棵树精神”学习,让他终于坚定了信心,“‘一棵树精神’告诉我,自己选择的路,就算跪着也要走完。我的青春我做主,我努力过不后悔”。

  “舞台可以简陋,演出必须精彩;岗位可以平凡,追求必须崇高”--一个清沙队员的座右铭,张扬着理想,宣示着信念,彰显着新时代新青年的精神风貌。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703中蒙界碑前,甘其毛都站区党支部14名党员和口岸边防战士面向党旗庄严宣誓。

  这就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与精神--燃烧的是灵魂,发光的是太阳。

  年轻的群体,新鲜的血液,希望的未来--每个人都是一个包神元素,每个人都是一个包神音符。

  我看到了一棵树!

  那是一棵千年古榆树,树冠葱茂盛、根须状如龙爪。大榆树直面戈壁荒漠的沧桑凄美,在甘其毛都巨人般迎风挺立,倔强地宣示着生命的鲜活与坚韧。

  一个个包神人,一个个甘泉人,一个个甘其毛都铁路人,岂不是这样一棵树?他们面对沙龙的威胁与肆虐,用蓬勃的生命和尊严蔑视着死亡,傲视着群雄……。

  西北的风是粗糙的,高原的光是热的。黄风骤起之处,天地闭合、沙尘弥漫,行人举步艰。尽管如此,一群饥渴的包神人在饥渴的沙漠里,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人工清沙、植被防沙,绿化固沙,网围栏密目阻沙,构筑起远防、中截、近固的沙害治理防控体系。

  他们个个以风为令,闻风起舞,披星戴月、起五更睡半夜已为常态。他们没有周末,没有节日,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有的只是沙漠的跋涉,烈日的炙烤,寒风的煎熬。即便是举国团圆,他们也不能为父母尽孝、也不能与恋人欢聚,只因为,火车不能停,清沙不能止……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个个艰苦卓绝的日子,每一次风沙之战都是一个迭起的高潮,每一次艰难跋涉都是灵魂的穿越,汇集成曲就是一首包神人的恢宏交响。

  艰苦也并非不能乐观。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包神职工述说的一个画面:一个小站,两人坚守。四周十几里没有人烟,只有寂寥的沙漠旱海,忧郁的戈壁荒野。天天与钢轨石砟相伴,天天与列车汽笛挥手,车轮与钢轨的碰撞声,是最美的独奏。他们两人轮流倒班,面对责任,没有怨言。那天是一个人生日,一个人祝贺。桌上是一瓶老白干,一盘油炸花生米,还有一把野苦菜,两碗油炒辣椒面。脸上深刻的皱纹微微绽放,厚实而干裂的嘴唇张口就来:“生日快乐,干杯!”

  类似这样的荒寂小站,类似这样的孤独生活,甘泉铁路线有、包神铁路线有、神朔铁路线有、塔韩铁路线有……

  原包神铁路集团副总经理张玉琳已退居“二线”,他感慨颇深地告诉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在包神铁路集团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正是所有包神人的这种精神,使得包神铁路集团实现了连续安全生产无较大及以上责任铁路交通事故10300多天,超过了28年,这在全国铁路系统来讲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安全成绩。

  在采访的日子里,我的心时时被职工们那种为祖国铁路事业甘愿献出一切的精神所激励、所感动——

  陈美玲,1990年招工到包神铁路公司电务段,从此心随铁路走,人随铁路转,回忆起那时她和几位年轻母亲的故事,想家想孩子,想打电话又怕接电话,因为每次听到孩子叫妈妈的声音,眼里都是泪花。

  吕琛杰,见证了包神铁路30年的喜怒哀乐。用“闻鸡起舞”和“披星戴月”来形容他的作息比较贴切,无论是冰天雪地、飞沙走石,还是暴雨滂沱、泥泞不堪,都有他不知疲倦的身影,“唯一愧对的是家人,10年只陪家人过了一个春节,孩子上到初二,只去开了一次家长会……”。

  赵永平、白祥林,包神铁路的两位第一代司机,如今赵永平成长为运输服务公司总经理,以做好后勤服务保障继续为包神铁路集团做贡献,已是机务分公司东胜运用管理车间主任的白祥林,仍坚守在生产一线,他们见证了包神铁路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机车的三次换型,那些远去的激情岁月,通过他们的讲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透过包神人的风采,我们还看到了什么呢?

  我们民族的精神,时代的高度——也是由平原跃升到高原的包神精神,包神高度!

  三、巨龙腾舞向未来

  历史在不停地刷新,新旧在不停地交替。

  走过事业初创时的千难万险,走过黄金时代的高歌猛进,走过市场疲软的爬坡过坎,包神铁路集团走过了筚路蓝缕的35年。

  回溯包神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包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高歌猛进的奋斗史。

  35年前,在雁阵排空、惊涛裂岸的市场经济海洋中,包神以腾挪跳跃的英姿出现在国人视线——这个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雨诞生的铁路长子,以勇立潮头唱大风的激情豪迈,以一次次挑战自我的历史跨越,创造了一个个神话般的“包神速度”,成为我国铁路系统一颗熠熠闪光的明星。

  35年后,一个全新的包神出现在世人面前,打破传统,走向现代,科技创新,管理提升,组织的变革、人才的升级,文化的重塑,走向“不惑”的包神意气风发、活力四射,包神人用一次次高歌猛进的选择,一次次高歌猛进的超越,抒写出一部高歌猛进的包神历史。

  2023年11月,包神铁路集团总经理边利平走马上任。此刻,我的眼前不时浮现出边利平那坚定的神情,“我们要奋力打造能源运输桥头堡,守好蒙煤南下北大门,建设世界一流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重载铁路物流通道”。

  边利平的铿锵话语,释放出丰富的内涵和足够多的信息量,也让我们发现了包神在稳步发展中的踌躇满志,市场磨砺中的从容镇定。

  在包神采访的日子里,倾听着他们艰难创业的故事,徜徉在高天厚土感悟着悠久历史的沧桑,跋涉在弓响箭鸣的荒原追寻着大漠雄风,时常产生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和激情……这是一部万众一心的创业史、艰难前行的奋斗史、披荆斩棘的改革史、破茧成蝶的发展史。概言之,包神铁路集团的发展史,就是包神精神的构筑史。

  包神不再是原来的包神,灵与肉的蜕变催生了新的形态!

  包神还是包神,理想与信念、初心与使命从未有所改变!

  重组整装再出发

  穿过历史的长河,游走时光的长廊,我们不难发现,太多的第一,太多的首次,太多的奇迹,让包神完成了一次次令人瞩目的“蝶变”。

  下面我以大约十年为一个节点,看看时光定格了包神多少值得回味的事件:

  ——1989年10月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包神铁路全线开通剪彩。“先通后备、固本简末”修建的包神铁路,用的是国铁淘汰的老旧机车,住的是施工留下的帐篷,火车烧煤、道岔人搬、电话手摇、照明点油灯,车辆、钢轨、通讯、信号……落后,是全面的。

  ——1999年,包神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时任董事长李培存,为国铁系统的“正规军”,呼和浩特铁路局有名的“铁路通”,面对“先通后备、固本简末”、先天不足的漏项欠账,掀起了新一轮创业的高潮。扩大货源、增运增收、滚动发展、自我完善,先后更换120公里无缝钢轨,一批先进的信号设备、通信设备、列车检测设备相继亮相。2002年7月,蒸汽机车全线退役,服役13年的蒸汽机车,提前3年完成首次动力换型。

  ——2009年10月1日。共和国一个甲子的轮回,“嫦娥一号”圆了国人“可上九天揽月”的飞天梦。国庆节前夕的9月28日,随着万水泉南站南、北两场万吨扩能改造工程的全部开通,包神人也收获了复线建设、电化改造、万吨改造的扩能腾飞梦,成为我国继大秦、神朔、侯月、朔黄铁路之后的第五条货运量超亿吨的运煤铁路,开创了包神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2019年,捷报频传,8月19日,“蒙煤南下”的包神列车驶出甘泉铁路金泉站;10月9日,“而立之年”的包神铁路向共和国庄严报告,包神铁路开通运营30周年,货运量累计完成23.1亿吨,实现连续安全生产无任何责任铁路交通事故3271天。

  一次次锲而不舍的追求,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开拓,一曲曲机车转型的轰鸣……包神人的每一次奇峰攀登都标注着崭新的中国高度,每一个跨越的点都丰满了包神人自强不息的轨迹,每一项科技成果的突破都是包神人放飞的梦想!

  包神铁路下游的神朔铁路同样不可小觑,这支“钢铁劲旅”地处国家“西煤东运”第二条大通道,1996年开通运营以来同样创造出了惊人的辉煌:

  ——神朔铁路全线长270公里,全部为山区铁路,最小曲线半径400米,10‰-12‰坡道26处,占全线总延长的46.43%,桥梁隧道占30%;经过三次提速,运行速度由开通时的每小时30公里提高到现在的每小时80公里。

  ——从1996年到2001年,神朔铁路用5年时间用机车牵引实现了蒸汽——内燃——电力机车的三个跨越,铁路运能大幅度提升。

  ——2006年,神朔铁路在国内首次使用SS4B机车双机牵引,完成运输任务12816万吨,创国内山区复杂线路铁路年运量新纪录。

  ——神朔铁路用一年时间走完了国铁10年的信息化建设之路。2006年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下达调度命令只用3-8秒钟,一列车制一票,下达阶段计划比传统作业方式节省20分钟时间,机调台实现机车自动交路推算功能,为国内首创。

  ——2019年10月16日,中国首列“3+0”智能驾驶万吨重载列车在神朔铁路成功开行,成为中国重载货运铁路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和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重载铁路发展迈入智能化的新阶段。

  ——开通运营以来,神朔铁路不忘边运营、边扩能、边跨越之初衷,衔枚疾行,累计完成运量33.1亿吨,先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李铁映及国家部委领导高度评价。

  不可否认,在“大神东”开发的历史进程中,“包神”和“神朔”这对同根共生、基因相同、地域相近、同气连枝的孪生兄弟,因其功勋卓著被写进了共和国历史。

  然而,再辉煌的历史总归是历史,它无法解决现实的难题。

  包神、神朔两条铁路从1989年、1996年分别开通运营起,就一直以冲刺般的速度追赶着时代的步伐,以超极限的付出服务着共和国的经济发展。

  2001年,包神铁路完成运量1258万吨,突破原设计千万吨远期目标;2003年以来,包神铁路公司运量每年以1000万吨的速度跨越式递增。

  神朔铁路呢,也远远超过了极限,2007年运量就超过原设计14000万吨的能力。

  运输能力的饱和严重制约了运量的增长。

  美国人首创了重载单元列车之后,曾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以至于美国加速运输方式的完善与周密,竟创造了一列车货运近5万吨的纪录。而澳大利亚在绿簇红涌的谷壑断崖中,竟有两公里多长的重载列车装满了煤炭蜿蜒而行。

  我们呢?改革初期还没有重载列车,就只好提倡“多拉快跑多奉献”。速度是交通运输之魂,“多拉快跑”是一种精神,但张弛总要有个度,违背科学规律不可取。自从开通以来,包神、神朔两条铁路线为了满足着国家需要,都以超负荷的运转,超极限的奔跑,时时刻刻负重前行,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自然而然会感到了自身的“疲惫”与不足。

  对这种“过劳现象”,包神铁路集团副总工程师王希云的分析很客观,“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包神的今天,神朔也是如此。但创新不是万能的,‘不足’的集中表现,既有铁路建设之初的‘先天不足’,也有运营管理的‘后天因素’。”

  王希云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而且极富感性思维,与他对话中,我一次次被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坦诚的气质所感动。他对包神铁路每一块段的地质构造都那么熟悉,他介绍说,边设计,边建设、边生产的工程,欠账漏账是必然的。“先通后备、固本简末”“大干快上”的建设理念,改革初期的特定因素制约,两条铁路既解决了矛盾,也积累了新的矛盾,多头分散管理,重复低效;分界口制约,提效困难;安全管理纵向延伸动能不足……这些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的包神和神朔,还能再进一步吗?

  2019年11月23日,国家能源集团运筹帷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决策出台——原包神铁路集团与原神朔铁路分公司整合重组,成立新的包神铁路集团。

  2019年12月26日,原包神铁路公司总经理崔耀林走马上任,担任神朔铁路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带领着近6000名干部职工,在新的征程上开始了不可逆转的壮行。

  改革,就要付出努力

  点击“历史上的今天”,12月26日,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

  对于中国铁路人来说,这一天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1978年这一天——中国第二条交通大干线枝柳铁路通车。

  2012年这一天——世界最快最长的高速铁路专线京广高铁全线正式运行。

  2014年这一天——中国三条重要高铁干线——兰新高铁、贵广铁路和南广铁路开通运营……。

  不知道神朔铁路公司领导班子是出于牢记铁路人使命之需,还是寓意弘扬“铁军精神”,反正神朔铁路公司重组的新班子亮相,就选择在这一天。

  在时代的聚光灯下,神朔铁路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崔耀林,党委书记、副经理郝剑鸣,纪委书记辛四虎,总会计师郅彪……一个个神情端庄,面孔严肃,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是那样沉重。

  别的不说,就看看坐得满满登登的会场,重组的难度就可见一斑。

  一个不到6000人的神朔铁路公司,副科级以上管理人员就有五六百人。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岗位如何变动?薪酬怎么变化?

  这一次的改革重组,难点在神朔,重中之重也是神朔。

  采访时,崔耀林回溯了这一切。

  热情与谦和,真诚与冷静,似乎都洋溢在他那坦荡的眸子里。在他的办公室,我们彼此微笑着,见面,握手,问候,落座。没有半点拘束和生分,仿佛老友重逢,他的话匣子就此打开——

  整合后的神朔铁路公司由国家能源集团的二级单位(司局级)转为三级单位(处级),对一个年运能达3亿吨的骨干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心理的落差,思想的波动,利益的权衡,队伍的稳定,都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成败,关系着国家能源集团的布局,可以说,神朔成,重组改革成。

  “2020年是国家能源集团确定的‘改革攻坚年’,如何打破落后观念,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成包神铁路集团‘既保稳定、保增长、又促活力’的要求?新班子确实感到压力山大!”崔耀林毫不遮掩当时的窘境。

  新班子在冷静地分析着现实,审慎地规划着未来。

  深化改革的烈焰燃烧着神朔的每个部位、所有神经。按照“神朔铁路公司、包神铁路公司、甘泉铁路公司股权关系不变、税收关系不变、注册地点不变,各公司董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保留”的原则,制定了专业化、集约化的管控新局面。

  一切的变革都从否定自己开始。包神铁路集团实施公司、子分公司、站区(车间、工队)“两级经营、三级管理”的大扁平化管理模式成为这次改革的主旋律。机构设置扁平化。职能部门由29个合并为14个,直属机构由21个减至10个,机构更加精干高效,业务运转更加顺畅。总部人员由345人压减至160人。总部部门人员以“管控、减负、提效、放权、服务”为标尺,有效解决“总部机关化”问题。

  改革思想观念,改革用人制度,改革管理模式,改革分配形式……一切遵循市场法则运作,一切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一切按照企业路子规范,一切从解放生产力出发。破陈规陋习,立新章新规;破平衡照顾,立重奖重罚;破各自为政,立全局观念;破小步慢走,立快速发展;破因人设事、因人设岗,立一岗多职、一职多能。

  改革,就要付出代价。由体制上的变动,难道不可窥其改革力度的一斑吗?采访中,我的心时时被职工们那种为祖国铁路事业甘愿献出一切的精神所激励、所感动。人事制度改革中,一批年敢闯的干部顺潮流走上自己的位置;制度建设年、管理效益年活动的开展,薪酬制度的出台、岗位工资、效益工资的推行……

  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修订,一次次的完善,一套适合神朔铁路公司、既有激励和约束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运行模式,被四面八方取经者奉为经典。

  2020年3月3日,随着神朔铁路公司寇庄站区党总支书记、副主任陈兴军等26人正式到岗,标志着整合重组由攻坚期转向落地期;神朔铁路分公司六大站区、四个中心,人员、物资全面配齐,则标志着重组整合阶段任务提前一个多月顺利完成。

  岩浆在奔突,改革重组的烈焰还在熊熊燃烧。整个神朔处处都在躁动,都在呐喊,都在挣脱,都在告别......人们似乎都在分享着时代赐予的机遇和阵痛,在寻找“安身立命”处重塑自己的形象。

  速度决定机会,速度决定效益,速度决定市场。大柳塔分界口的打通,是这次整合与重组的一大亮点。仅仅一个“无震荡整合”,便打破了包神、神朔在大柳塔交会对接的弊端,整个经济格局得到了根本性改变。

  过去包神与神朔两家铁路公司,调度指挥两套班子、两套人马“各吹各的号”,“楚界汉河”分明,如今强强联合成了“一家人”,冲破“肠梗阻”,“天涯变咫尺”,犹如贯通了“任督二脉”,实现了资源最优配置,圆了隔山牵手的“梦”。过去每天接发列车102列,如今一下子猛增到118列。减少了用工,提高了效率,取得了1+1大于2的效果,真正实现了国家能源集团的“一体化运营”。

  机务分公司总经理李峰说,整合后,“机车属地修”改革大见成效,厂家优秀检修人才及技术引进来,机车大中修由过去的“车找人”变为“人找车”,“委外修”变为“属地修”,仅仅这么一改,形成了“内电并举”的新格局,平均每台机车检修停时压缩47天,相当于每台机车增加货物周转量2940万吨公里,增加运输效益529万元,降本增效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

  李峰进一步介绍,“地乘分离”的推行,就是将机车乘务与地勤分离管理,乘务员一次出乘从始发站到终到站实行一体化管理,一下子节约乘务员72人,仅神池南就减少公寓需求76间,每年节约成本600多万元。同时也盘活了运输组织的信息通道,提高了机车利用率。

  打通大柳塔分界口,疏通运输节点,延长机车交路,推行“地乘分离”,实施“属地修”模式,最大限度提升主通道能力,最大化组织万吨列车运行,最大化满足万吨机力供应。哪一项改革都不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先进与保守在碰撞,现代与传统在过招。思想的犁铧掘开了冻土,梦想的蓝图引领着未来。做大做强、跨越发展的创新意识,高起点、快节奏、高效率的进取意识,干事、干成事、干成大事的创业意识,实现了指导思想、工作方式、工作重点、工作作风的转变,形成了积极谋发展,人人作贡献的良好势头。

  “无情改制,有情操作”,“既要党性,又要人性”,这就是包神铁路集团“无震荡改制重组”的成功密码。

  872公里铁道线上,一面面党旗猎猎飘扬,一个个“党员志愿岗”“党员先锋岗”标牌熠熠生辉。一个个将“父亲、母亲、丈夫、妻子”角色暂抛脑后的干部职工,在行车室、机车驾驶室、接触网上、工务线路上“逆风奔跑”,他们用不忘初心擦亮党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的情怀。

  无论顺境还是困境,包神铁路集团都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生存空间。

  在这里,我看到一个党委书记信箱。24小时接受职工群众来信来访,就干部职工关心关注的事项在第一时间做出答复,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立刻解决的,拿出方案,分批解决。

  在这里,我感受到一个和谐共生的氛围。上下级平等相待,现场互相提醒,在食堂公司领导和职工一个锅里舀饭,一桌同吃,一起同聊,一种信任、一种亲和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班子成员个个以身作则、甘于吃苦、自加压力,严于律己、崇尚实干,带头闯市场、进基层,舍小家为大家。

  在这里,我明白了什么是心为民所想。领导始终把职工群众的安危冷暖、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办实事解民忧,推进“健康包神”“健康食堂”建设;关爱职工,组织职工体检和疗养;开展“春送健康、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大病帮扶”“困难慰问”“扶贫捐助”等活动,实现发展红利共享,职工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以实际行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里,我听到了许多大爱无疆的故事。疫情防控期间,包神铁路集团干部职工自发捐助善款1517514.50元,第一时间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分别捐款758,757.25元。精神文明的共鸣汇成了奔的暖流。向贫困灾区捐款捐物,为希望工程奉献爱心,党员干部积极带头,普通职工离退休人员个个争先。职工家属无论谁家有事生病住院、红白喜事、大家都会互相帮助,伸出友爱之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证。

  采访中,边利平告诉我:2023年,公司有2人入选国家能源集团首席科学家苗子库,6人入选集团优秀企业家苗子库,3人入选集团大国工匠苗子库,7人入选集团国能工匠苗子库,5人入选集团青年科技创新英才苗子库,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

  2023年,包神铁路集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加强理念创新、组织模式创新和跨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以2023年为例,包神铁路集团承担的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序推进,2项国际标准征求意见稿通过评审,“铁路基础设施无人工地技术集成及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申报顺利完成,包神铁路公司和甘泉铁路公司2家单位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年申请国家专利61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

  我好像看到,一个“智慧包神”正从茫茫戈壁、富饶河套、沙漠腹地、黄土高原扬帆起航,一路同行,一路奋进,用8至10分钟一列的“包神速度”领跑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创造着世界新的纪录。

  改革改变着一切

  整合重组后的包神铁路集团一亮相就不同凡响。

  改革重组,打破了“楚界汉河”,取消了大柳塔分界口,自我“造血”功能明显增强。2020年上半年,包神南线,万吨大列周转时间就由原来的2.8到2.9小时压缩为2.7至2.8小时;大柳塔通过能力由102列增加到118列;神朔铁路日开行列车由196列增加到210列以上,万吨重载列车由84列增加到最高100列以上。

  2020年7月29日,被誉为“全球重载铁路动力之王”的“国能号”24轴电力机车下线,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个6节编组的“国之重器”拥有16项技术创新,是全球首台最大功率电力机车,刷新了轨道交通运输牵引动力的四项世界纪录。

  2021年6月25日11时32分,包神铁路集团神木北站。“国能号”24轴电力机车一声长鸣,牵引着万吨运煤列车,成功开启了12‰的坡道上单机牵引万吨货物的运煤之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能号”24轴重载品牌,无疑成了中国铁路重载运输的一面标志性旗帜。

  2023年12月15日,包神铁路集团年累计货运量完成30050.1万吨,较2022年提前14天突破3亿吨大关;全年完成煤炭运量31052万吨,成为国家能源集团唯一完成煤炭运输任务的铁路公司。

  2024年1月8日,新年伊始,包神铁路集团全线运量完成260列、107.9万吨,创单日运量历史最高纪录。

  首战告捷,连战连捷,经历了新旧体制胶着、擦与阵痛之后,几乎每年每月都向世界发布着奇迹的国家能源集团,水到渠成地收获了包神铁路集团重组后的一个又一个红利。

  仲夏的巴图塔站区,草木葳蕤、郁郁葱葱,发挥着疏运枢纽的“黄金十字路口”作用,站区主任赵亚龙带着我们来到行车室,液晶大屏上清晰地显示着车辆接车发车信息,车辆装车信息、万吨列车编组等和解编数据。工作台上,值班员正有条不紊地下达着接车、发车、调车、编组各项指令。远处是乌兰木伦河对岸的布尔台煤矿,巨大的白色煤仓在原野矗立,满载煤炭的车辆在三条装车线上快速向前移动。

  与巴图塔同样机车汽笛声此起彼伏、车辆来往穿梭的是朱盖塔站。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横列式单场万吨编组站,担负着国家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神朔铁路重载货物列车组合与分解任务。

  始建于1992年的朱盖塔站位于神木县孙家岔,占地10万平方米,南北纵向长度3830米,平均有效长度1976米,全属万吨线路;历经三次大型扩能改造,从最初4股到发线、人工扳动道岔的小站,发展为今天拥有56条股道、232副道岔的一等大站,每天有100多列万吨列车在这里编组和解编。

  崔耀林说,这里不分节假日,一列接一列,在其他车站组织一列车能喝一杯水,在这里可不行,“上下行穿梭的繁忙度,远超人们的想象。”

  在黄羊城车站伟华专用线,我们看到了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到处机器轰鸣,人声鼎沸,这里正在打响专用线天窗集中修攻坚战。180多名施工人员、23台机械设备在作业。早上7点到下午4点,连续9小时鏖战,完成13-19号交叉渡线施工整修,最高起道量320毫米。补充石渣180立方养护线路1.3公里、道岔5组,人工清筛6道200米,整理路容1.3公里。专用线路下沉集中修首战告捷,彻底消除了行车安全隐患。抢修任务全部胜利完成,职工们却连欢呼胜利的力气都没有了,一个个累得躺在地上,大张着嘴直喘粗气……。

  我们带着无尽的感慨一路疾行,铁道线上运输正酣,铁道旁、行车室、装车站到处都是作业人员繁忙工作的场景,与呼啸而过列车的鸣笛声,排山倒海作业的号子声,行车调度呼唤应答声,交织成一幅壮美的画卷。我在想,继蒸汽革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迅跑在智能铁路新时代的包神,究竟会创造出多少惊世骇俗的奇迹?

  银线腾空天轮转,百里煤海尽飞歌。这里是神东煤田的心脏,年产3000多万吨的大柳塔煤矿,世界最大的井工矿井补连塔煤矿……千万吨级的矿井群构成了举世瞩目的超亿吨级煤炭基地。在这里,每一座矿山,每一条钢轨,都深藏着历史的创造,时空的宏深;每一列列车,每一次编组,都奔腾着地火的热烈,跃动着岁月的激情。广袤的神东煤田犹如一艘开足马力高歌猛进的动力“航母”,正以强劲的腾跃之势面向新世纪擎煤驭电,为中华崛起释放着澎湃的能量。

  应运着神东煤田开发而诞生的包神铁路,如今已成长为一条奔涌不息的“乌金”长河。包神南线各车站在没有一条万吨列车到发线的情况下,利用区间、专用线组合开行万吨列车,单日最高开行35对,较整合前增加3对,全年平均运行图兑现率在97%,居国内铁路前列。

  打破“梗阻”为破壁,东方不亮西方亮,优势互补抗风险,已成为包神铁路集团快速跳跃发展的客观实在。

  我来到了神木站区,马上想起国家能源集团网站上姚喜德的一段描述,“清晨时分,一位身材挺拔,头发花白,身穿黄马甲,头戴白色安全帽的中年男子,正大步向神木北至黄羊城区间走去。雪花飘落在他坚毅的脸上,立刻融化冰凉的水,打湿了身上的衣服,裤腿上沾满了泥沙,他用手擦了擦脸上的水,就继续赶往现场盯控道岔病害整治、接触网周期修、换轨等作业安全。”

  他就是神朔公司神木北站区主任、党总支副书记——任明。

  一接触,发现任明似乎是一个奇特的混合体,既有知识分子的儒雅,又有铁路人的干脆和爽快,坦荡的气质和生命的活力,理想的浪漫和务实的精神,都让人特别舒服。柔中有力的握手传递出一种无须设防的人格魅力,沉稳质朴的谈吐中,你又会感受到一种表里如一的实实在在。这时耳边条件反射般跳出崔耀林对他的评价,“神木站区是神朔线的咽喉部位,各方面都不能疏忽大意,任明思想很超前,务实,能干,也会干,很快就搞出了一个标准化标杆单位。”

  神木站区所见所闻让人心荡神怡,只见整洁的匝道,笔直的铁轨,悬挂整齐的电缆,排列有序的管道,这是改革重组后新建的车站,既是包神铁路集团标准化建设的“标杆”单位,也是任明付出了心血汗水值得骄傲的作品。

  通信专业的“技术尖兵”,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这一系列的头衔,为任明建设“标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自信。今年初神木站区刚上任,任明就提出:神朔要搞标准化,神木北要当“排头兵”。铁路安全的基础是质量标准化,要使铁路长治久安,必须大搞系统化、正规化、标准化,否则,基础就不牢。

  “安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压倒一切”,任明和他的同事们修订规程、标准、措施,严格按照《标准化管理细则》干标准活,干放心活,干优质活;线路铺设一米,达标一米,工程施工一项,达标一项;条条线线,台台件件,方方面面都实现制度化、牌板化、规范化。各区队按分工范围,达标任务分解到班组个人,按《质量达标奖惩制度》严格检查验收评比后,重奖重罚,立即兑现。

  6个多月过去,“管理规范化、岗位标准化、业务流程化”目标落地,315项标准清单样样落实,站场安全标识规范醒目,站场面貌焕然一新,班组环境干净整洁,物料存放井然有序,人员素养明显提高,执行标准蔚然成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大见成效。

  9月7日,神朔铁路公司2023年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在神木北站区成功召开。“半军事化”管理,整齐划一的内业台账,内涵丰富的“铁军先锋、安全卫士”党建品牌,“质量标准化标杆单位”的品牌响了起来。

  我站在神木北站区办公楼凝神四望,我看到了土地、历史和岁月。山还是原来的山,天还是原来的天,天然的“群山锁钥”区位,把神朔紧紧锁在山沟里。

  整合短短五年,神朔铁路的干部职工走过了一条铺满荆棘也铺鲜花的路。透过神朔逶迤前行的足迹,我看到精神之火与熊熊地火在紧紧相拥。英雄的神朔职工已彻底冲破了“围城”“界篱”的禁锢,胸中只有团队跨意识、勇于进击精神的升腾;他们不去留恋城市的繁华与享受,只用心血浸润着钢轨、用智慧护佑着列车,不停地穿越阳光的隧道,为祖国奉献光明。

  在包神铁路集团调度指挥中心,透过一个个大屏幕,我们看到近千公里的铁路线上,星罗棋布排列着一列列满载乌金和白货的列车,393台列车在铁路线上疾驰,872个乘务组值乘,6355名机车乘务员坚守在岗位上,他们不愧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包神铁军”。

  如果把国家能源集团比作是一副担子,一头挑着是煤矿,另一头挑的是电厂和港航,那么铁路就是这条扁担,而神朔铁路和包神南线就是这条扁担的中心部分,最吃力的部分。

  边利平说,“我们每运出一吨煤,大致能创造近290元的综合经济效益,那么3.1亿吨就能为国家能源集团创造近900亿元的综合经济效益,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加提高我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这就是重组的魅力所在,短短五年就演绎出当今铁路领域新的传奇——经济结构在变,一主多元;发展路径在变,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在变,绿色发展。35年来,包神铁路集团已累计向全国各地输送煤炭等货物超52亿吨。

  改革与重组,解构与重构,催生了包神、神朔的“裂变”,也驱动了包神铁路集团的“动力加速度”。

  “打造能源运输桥头堡、守好蒙煤南下北大门”,2024年初,国家能源集团对包神铁路集团的核心功能进行了新的定位。

  面对未来,边利平目光坚毅,自信满满:我们将聚焦资源获取、通道运输两大能力提升,坚定信心、勇担使命,全面增强核心功能,加快推进提能增效,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世界一流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的重载铁路物流通道。

  872公里的铁道线上,汽笛声声、车轮隆隆、欢声阵阵,一吨煤的故事在延续,一棵树的故事在传唱,包神人的故事在抒写......

  “一家人、一盘棋、一条心、一起干”,包神人瞄准更高更远的目标,阔步前进!


本网记者:张亚明      编 辑:一鸣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