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记我的两位恩师

煤炭资讯网 2025/3/28 11:35:47    小说、故事、杂文

  在我的相册中,珍藏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上世纪60年代毕业时的师徒合影,它不仅承载着我青春岁月的回忆,更是中医传承的历史见证。照片上前排年龄较大的是刘毓桐老师,另一位是胡本枢老师,他们皆是我们市声名远扬的老中医。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医事业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境,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医,培养中医接班人迫在眉睫。1965年,山东黄县历史上第一所中医学校应运而生。

  学校规定学制三年,选用全国五大中医学院审定的中级讲义作为教材,开设了《中医医史》《黄帝内经》《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伤寒论》《温病》等12门课程。毕业后,由烟台地区卫生局颁发中专毕业证和学历证明。

  我至今仍从事着擅长的针灸行业,回想一路走来,我在穴位挑痔疮、挑割吊斜风、针药并治治疗蛇盘疮等特效疗法上能够闻名于周围县市,这都得益于二位恩师独门绝技的无私传授。


  刘毓桐老师虽已去世多年,但他的医案有三例已被收入《龙口市志》,永远被铭记。在校学习期间,刘毓桐老师在我心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他的人品、修养和医术都令人敬仰,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见我学习认真努力,对我格外器重,曾单独传授我穴位强通法挑痔疮,这一方法痛苦小、效果好、方便快捷,在临床实践中屡试不爽。

  胡本枢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当时的他虽然年轻,但在龙口市卫生系统内早已声名远扬。他编著的《一症三针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是我临床的重要参考指南。他针灸的特点是用针简单、穴位小、疗效好,在针灸领域,我完全继承并发扬了他的方法。在我看来,当时他的针灸水平在当地几乎无人能及。

  胡本枢老师在中药方面也造诣深厚。在中村卫生院实习期间,我听闻了他诊治的一起起死回生的病例,至今在当地仍传为佳话。大约在七十年代初,中村刘殿栋的妻子,62岁,已卧床半年不起,时发寒热,全身和眼睛都发黄。她曾到青岛医学院、405医院就诊,均被诊断为肝癌,治疗无果,当时已骨瘦如柴、奄奄一息,家人甚至已准备好后事。有人建议找胡本枢老师诊治,胡老师接诊后,仔细检查,发现胁下柔软无物,判断前期诊断有误。经过对脉象和舌苔的详察,认为是湿热阻滞少阳,处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刚钻紫芽的苦菜连根一起同煎。三剂之后,患者寒热往来不再发作,已有食欲,饭量逐渐增大。六剂之后,患者竟然能够下地活动。村里有人看到她下地,连连称奇。当家人告知病已治愈时,全村轰动,人们争相前来探望。像这样的医案,在胡老师的从医生涯中还有很多很多。


  如今,胡本枢老师已90多岁高龄,却依然在家中接诊,为患者解除痛苦。作为他的学生,我一直与他保持着联系,那份深厚的师生情从未褪色。我依然能从他身上汲取营养,无论是医术还是做人的道理,他都是我前行的方向和标尺,激励着我更有动力为患者解除病痛。

  在校时,老师的谆谆教诲始终铭记在我心间:“一根银针,一把草药,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也治病。”这也成为了我多年来坚守的行医理念。

  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我始终秉持着这一理念,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为患者治疗。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容,我心中都充满了欣慰和自豪。我深知,中医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医德的传承。我将继续坚守初心,传承二位恩师的医术和精神,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网记者:嵇维林 通讯员:仲维程口述 仲昭立整理      编 辑:一鸣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