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突围”日记 | |||
煤炭资讯网 | 2025/3/30 1:00:01 写作 | ||
从小我就喜欢读课外书,家里经常有很多读本,这也算为我如今写稿件的打下了基础。 如今我的工作主要是文字宣传工作者,宣传是什么?直到我的老师给了我一本梁衡的《记者札记》,翻阅这本书中的过程中我理解了什么是宣传。 慢慢的我跟随梁衡的笔触,走进新闻的世界,这本书是我对宣传工作的启蒙,每次翻阅都有不同的感悟。 我接的第一篇稿件人物是一篇人物报道,去车间采访一位钳工高级技师,我第一次去到车间,第一次根据书中的经验,罗列的一本子的问题去采访。 第一次采访可能是过于紧张,问出来的问题寥寥无几。紧接着又开始陆续上去车间,经过多次交谈,双方都打开了话匣子,也问出了我想要的问题,写了一版我所满意的文章。 写文章不仅是写文章,更是写自己,有时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却无法准确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甚至有时总感觉词不达意,无法动笔。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在稿件前期写作面对成堆的材料,如何才能挑选出符合本篇文章的素材,如何将文章写的鲜活,让成读者读起来轻松又有趣,这是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各家主流媒体,写作方向已经成了图文相结合,不在是往高大上、写长写厚,而是更倾向的是简短、有趣。我没有思路都会找当下最新的文章进行观看,思路一下就被打开了,我发现一篇文章,例如散文前面配上几行简介的文字,会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 写的再好,没有观众,实现不了这篇文章的价值,经过巧妙的加工,阅读量上去,这也是写作的意义。 “记者出门跌一跤,也要抓一把土”,如何打开思路,寻找写作素材,找素材的过程就像在突围,不仅要以独特的视角发现最新的新闻,也要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出写作方向,最后突破层层关卡,写出报道。 在翻阅公众号中,有些小素材可以整合一篇大报道,我好像发现了“流量密码”,将一种类型的文章归类整理,换一种思维,将素材变换形式,以不同角度写出了六七篇大稿件,最终都发表了。 时至今日,作为写作路上的小白,还要不断扩大文字“粮仓”,充实阅读量,用笔打磨每一个文字,和读者“同频共振”,始终保持我的文章站高看远显大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