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九潭:清明时节 追思爷爷 | |||
煤炭资讯网 | 2025/4/3 12:08:48 散文 | ||
清明时节是个祭祖的传统节日,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爷爷的一举一动,仿佛在诉说着爷爷生前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爷爷在我11岁那年就离开人世间了,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了,但他老人家留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从我记事以来,我爷爷就是个勤劳朴实的汉子,力苦不着钱,经常帮助邻居家干些苦力活,干完活后,邻居家心里过意不去,以留我爷爷吃饭来感谢,我爷爷着意不吃,还说:“不要客气,互相帮助这是好事情,谁家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小时候,爷爷有时间就给我灌输一些“助人为乐”的思想,说什么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尊老爱幼这是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就是崇拜“活菩萨”。我爷爷还说:“做好事不分水平高低,也不分能力大小,只要有一颗善良之心。”我爷爷注重行善积德,将我父亲远近之辈分起名字定为“善良”之辈,我的两个堂伯伯,一个叫“良善”,一个叫“计善”,我父亲叫“令善”,我堂叔叔叫“良明”,我小叔叔叫“福善”,这充分说明我爷爷是一个传承“善”文化的人。我爷爷的善举故事很多,最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有一年大旱,我村山高石头多,土地经不起干旱,那年颗粒无收,全村人靠吃国家救济粮。当国家给的救济粮发下去后,我爷爷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人口大户。我村有一户九口人的家庭,就一个劳力,生活更加困难,我爷爷把他的一份救济粮就分给了困难户,这一善举真让所有人敬佩。从此以后,我爷爷就传颂为“善举老人”。 我爷爷是远近出名的“土秀才”,其实我爷爷没有上过几天学,他在世时常讲述他在他的姐姐家(我的姥姑家)上过两年学,只学了些日常的用字,比起村里没有读书的人是有学问的,爷爷常常为村里办红白喜事的邻居家记礼账,写婚联和挽联。每到春节时,爷爷忙的不可开交,全村的写春联任务都交给了他。那个时候家庭经济不宽裕,爷爷自己掏腰包买写春联的墨汁和毛笔。有的家庭连春联纸也不提供,爷爷把自己的储蓄拿出来买红纸,奶奶看到他这样做,还说他打肿脸充胖子。在农业社时期,爷爷给生产队当记工员,还做生产队的出纳员和库管员。总的来说,爷爷是村里干脑力劳动的管理人员,在村里的人们眼中,爷爷是村里的“文化人”。 我爷爷是一个身体有缺陷的人,人们叫他“凸手”。爷爷虽然没有手指头,但干什么也是“好手”。我爷爷出生后就没有手指头,两手只有大拇指,其余指头都没有。我爷爷出生在三月天,还是寒风料峭的季节。据说我爷爷出生后,父母看到他没有手指头,认为他是一个“怪”物,在他出生的第三天,他母亲在他身上裹了一块破布垫,他父亲一大早就把他送到村外的山崖上用石头垒住。三个时辰后,他叔叔赶着牛春耕经过山崖附近,听到“哇哇”的哭声,不忍心把他冻死,就把冻僵的他抱回来,用大皮袄把他温暖过来。经过与他父母的协商交流,把他抚养长大。我爷爷不屈服自己没有手指头,干什么都比有手指头的人精干,不仅能写会算,更能会干,还有各种“手艺”。会农活的“手艺”真不少,会编篮子、编篓子、编笊篱,还会扎扫帚、扎墙刷,更会编制农具耱,特别是很会农业技术活,播种谷子摇耧是拿手,耕地拉耱是好手,莊稼地里锄草是硬手。莊稼受到病虫害干扰时,全村都要请爷爷进行“治疗”,村里都叫我爷爷是“凸手农医”。 爷爷在世时是一个有用之人,在他的人生中做了很多好事,他老人家还是我的启蒙老师,小时候跟着他学了不少知识,教会我打算盘、算地亩、练书法、背诗词,自今在村里还流传着爷爷的很多故事。
|